陸鋒磊
8年來執教《聽聽那冷雨》,無論是家常課還是外出示范課,總覺得課堂上學生很少能走進 “美的歷程”。靜心分析,有三個主要原因:1.教學內容有難點,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縱橫交錯成豐厚沉郁的鴻篇,超出學生的一般理解水平,而且課時緊張;2.教學目標有盲點,教師往往認為本文難學難教,只希望學生理解游子對故國故鄉的深深眷戀,和初中教材《鄉愁》詩無異,導致課堂缺乏感悟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快樂;3.教學方式定位有誤區,基于以上兩點,一般采用的教學方式是精讀精講,文本研習,導致講解瑣細呆板,缺少任由學生徜徉于文本的空間時間。
今年參加無錫市學科帶頭人評課,我重新調整教學設計,課堂贏得了同學的熱烈呼應,課后學生認為《聽聽那冷雨》是他們目前讀到的最精微美麗的散文,課后許多學生到圖書館借閱余光中散文集,現將教學設計寫出來與同行交流。
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往往含有多方面的文本價值,在一個教學設計的單位時間里,課堂教學不可能對許多重要的文本價值展開研討。教學設計,應當從確定選文的核心語文價值開始。
我認為“古典意境”“文化鄉愁”“詩質散文”是《聽聽那冷雨》的核心語文價值——
1.“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這綿密的雨滴連接這一個古老民族的情感密碼——那種婉約纏綿的懷舊心境,那種象聲詞疊詞聯用的詩化表現,呈現在朦朧氤氳的雨意中,滲透在聽的心境里,課堂感悟美的起點應當設計為品味雨的古典樂韻。
2.“文化鄉愁”不能等同于“地域鄉愁”,“一個人回到故鄉,仍然可能鄉愁不斷”,余氏所謂“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這是深沉的文化眷戀。這也是《冷雨》和《鄉愁》兩文應區別的境界。課堂發現美的重點應當定位為對話雨的精微意韻。
3.余先生的散文是“繆斯的延長”,風格即生命,“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柯靈)。”詩質散文是余氏獨步文壇的秘技,也是文學史上的絕唱。課堂創造美的高潮點應當生成為提純還原雨的神妙詩韻。
以往,教師施教此類存在閱讀困難的文本,總想方設法在學生閱讀之前先提供各種幫助,盡可能幫他們掃除障礙,以致課堂上呈現出“我在,我讀,我看,但我不思”的學習狀態,難以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審美快感。然而經典閱讀的魅力,就是讀者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豐富的“自我發現”。
基于這等學情,課堂學習方式定位為:圍繞文本核心價值,對話兩個主話題,探究一個學習難點。
對話話題一:“聽”——聽雨意境,品味文本雨的意象美,音韻美,文化美。
對話話題二:“冷”——冷雨情懷,體悟文本意蘊“不完全由地理造成”的“文化鄉愁”。
探究性活動:“詩”——詩質散文,提純還原余光中散文中詩的內核。
課堂上對話話題如何提出,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徜徉于語言,是細讀文本之途。教與學緊扣三個關鍵句“在聽覺上總是有一種美感”“雨是回憶的音樂”“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組織話題一二的深入對話。學生嘗試將散文還原成詩歌來推進探究“詩質”散文的活動。
對話話題一:“聽”,意境
主問題:作者說“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有一種美感”,5—11節里,作者聽到了哪些雨聲,又給他怎樣的美的感受。(結合文本談)
生生交流——
“有這些雨聲‘竹樓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如碎玉’‘灰瓦細雨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按摩耳輪’‘日式古屋雷雨一通一通如羯鼓,暴雨滂滂沛沛如電琵琶’……”
“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美玉脆竹樓”、“纖手弄琴鍵”、“寒雨打芭蕉”都是美好聽覺,同時又是美的意境。
老師提議鑒賞比喻“……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師生交流:把雨聲之美比作?——鋼琴演奏;把演奏者比作?——美人,“溫柔的灰美人;為什么把美人說成是灰色的?——和滿天煙雨有關,灰蒙蒙的,讓人想到西方童話中的灰姑娘。加上了一個定語“溫柔的”,是在形容美人,但更和綿綿細雨相溝通;美人的纖手為何是冰冷的?——冷雨的冰凍感。
亞里士多德說“比喻是天才的標志”,此交流實質是引導學生深入品味雨韻的音樂美和意境美。
對話話題二:“冷”,情懷
主問題1:樂聲盈耳,綿密的雨彈奏成一曲音樂和文學的絕唱。“雨是回憶的音樂”,如何理解這樣的人生感喟?(聯系文本揣摩體會)
生生交流——
“‘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作者寫此文時,離開大陸已經25年,‘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再還鄉時已經六十四歲’”。
“唯有雨與故鄉相連,‘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雨寄托著作者的思念,所以寫大陸的雨景用詞是凄涼、凄清、凄楚,一切都是在回憶之中,‘如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
政府的參與和支持是大型體育賽事運作成功的外部保證。2011年第九屆全國民族運動會的舉辦得到了貴州省政府與貴陽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許多與運動會有直接關系的事情基本都是“特殊事情,特殊對待,優先辦理”,政府的積極支持是大型體育賽事運作成功的主要原因。2010年四川成都“IDSF世界杯標準舞暨中國成都國際體育舞蹈公開賽”的賽事組織中,四川省政府與成都市政府不僅在籌備時期就給予了一定的財政撥款作為賽事籌備的運作經費,并且主要的市政府領導也在賽組委中擔任了重要職務。在這個方面,就生動地詮釋了“政府搭臺,部門主導,商企唱戲,共謀發展”。
學生深情背誦《鄉愁》。老師:詩人人生的感喟、浪漫的懷想,深蓄著蒼涼與感傷,一切都沉浸在回憶的呢喃中,甜蜜又憂傷,正如批評家所謂“愉悅的割傷”。
主問題2:作者深情傾訴“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如何理解 “絕響”?
深讀文本后師生交流——
“‘公寓時代來臨’:樹也砍光了,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這是現代生活的真面目,在忙碌與庸俗中,早就消失了聽雨的意境”
“作者說‘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里去尋找’,傳統文化的消亡,作者感到了一種內心的失落,只能到古典文化中尋找慰藉。”
教師發言——
主問題3:作者說“我的鄉愁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思考2—4節談談你的體會。
深讀文本后生生交流——
“2—4節,作者暢想中國詩詞以及米家山水的意趣,其實是揮灑對古典傳統及文化的記憶。”
“余先生眷戀美麗的中文,中國的文字可以帶給人對自然萬象的聯想。文中說‘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余先生曾說‘中文在握,就是故鄉在握’”。
“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時代,從美國到臺灣再到大陸,‘前塵隔海,古屋不再’之嘆郁結著深重的中國情結,真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教師交流人生感悟——
“余光中曾說‘鄉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個人回到故鄉,仍然可能鄉愁不斷,因為他所熟悉的故鄉已經改變了。’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蘊藏著一份文化鄉愁:你諳熟鄉味變了,你所懷戀的生活意趣消失了,曾經的夏夜星空,蟬噪蛙鳴,稻花香里說豐年……都成了老照片,物是人非,其愁更深。”
四、探究活動還原詩的內核
余光中先生自稱“右手為詩左手為文”,細讀文本,吟哦文本,冷雨的音韻情韻中流動著詩的音律與風雅,有些小節,只需稍稍改動文字,強化抑揚頓挫,就可以讀成一首婉約詞。
活動設計1:讀出詩的聲韻(10分鐘讀最喜歡的1節,可以忽略個別
詞語,還原詩的節奏)
學生活動示例:
清明雨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
料料峭峭/雨季開始
時而淋淋漓漓
時而淅淅瀝瀝
天潮潮地濕濕
即連在夢里
也似乎有把傘撐著
而就憑一把傘
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
也躲不過/整個雨季。
曲折穿過
金門街到廈門街
迷宮式的長巷短巷
雨里風里/走入霏霏
令人更想入非非……
活動設計2:還原詩的神韻(就最喜歡的一節,盡量保持原文語句,改寫成小詩)。學生參與踴躍,才情揮灑。
學生活動示例:
聽雨一夜
雨,
冷雨。
聽冷雨,
瓦的音樂,
竟成了絕響;
灰蝴蝶美麗著,
飛入蠢動的記憶;
在沒有詩經的雨季,不再有叢葉切切嘈嘈。
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
剩下的那張黑白的默片,
訴說公寓的時代來臨。
樂隊昨夜遣散盡了,
時代走向了今天,
記憶丟了一切,
聽那冷雨吧,
聽那冷雨,
已不再。
雨冷,
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