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彪
(甘肅省榆中師范學校)
重構文言文課堂教學
——“文 ”和“言 ”的和諧統一
◆張振彪
(甘肅省榆中師范學校)
文言文 工具性 人文性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比較注重語言,注重對語言的梳理和積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批評。我們的討論不得不再次回到教學的本質上來。我們認為,教學需要解決的是“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而“為什么教”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三者的核心。因此,在新課改這一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文言文課堂教學,弄清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和意義,重構文言文課堂教學。
要以問題為核心來建構文言文課堂教學。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教師講得多,包辦得多。新課程背景下的文言文課堂教學要著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方式是一種姿態,態度決定了一切,被動和主動背后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因而效果也是懸殊的。教師要以問題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方面的問題,即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遇到的語言難點。一是文本內容方面的問題,即學生在讀懂了文字之后對文本產生的疑惑。兩者兼顧,不可偏廢。問題的生成有一個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的情境,要鼓勵學生提問題,慢慢引導學生提出深層次的問題。以問題為核心來建構文言文課堂教學,可以提高學習文言文的效率。教師只討論學生的問題,就有效區分了會與不會的內容,就可以更準確地找到著力點。我們要強調的是,以問題為核心應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如果能一以貫之,必有所獲。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優秀的古代作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某種程度上它比現代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化含量,汲取其中的有益的東西,諸如文章學知識、文學養料、文化等,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幫助學生對作品內容進行理解理所當然應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不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其目的是為了解讀文本,而解讀文本的目的是獲取語文素養,提高思想水平。我們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文本給學生閱讀,主要是從課程上考慮的,文質兼美的文本當然比一般的文本對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作用更大,同時,語文教材又有別于理科教材,教材中很多有價值的內容“僅此一家,別無分店”,如果不及時進行教學的話,很可能就失去教學的契機和資源,所以要重視對文本內涵的分析和挖掘。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我們要把文本置于一定的專題或單元中來考量其人文價值,不求面面俱到。教師要幫助學生走進文本,又能很好地走出文本。走進文本是基本要求,走出文本是更高層次的追求。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文內涵和語言的關系是毛和皮的關系,對文本人文內涵的探討要基于語言,要用語言來解讀思想,切不可架空分析。在此基礎上提高對人的認識,從而提高人格修養,樹立進步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