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榮
(甘肅省嘉峪關市五一路小學)
上好品德課 育好接班人
◆楊立榮
(甘肅省嘉峪關市五一路小學)
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品德與社會》課程囊括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只要我們教育者深入鉆研,精心準備,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就能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培育出符合祖國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
品德 育人 實踐 合作
“噢噢……”學生們一邊跟著我倆跑,一邊興奮地叫著,一時間弄得我倆好像成了外星人。
事情是這樣的,課間操后,我正在整隊給學生們小結,一班班主任 (女)跑過來一把挽起我的胳膊,說:“快走,快走,有事兒,有事兒。”我真以為有什么急事兒,在她的拖拽下隨著她就往樓上走,一時她竟忘了放開挽著我的手臂,所以才有了剛開始的一幕。
事后,我詢問了許多同學,為什么覺得那么好笑。學生說:“男教師和女教師又不是夫妻,不應該那樣兒的。”說時還顯得羞答答的。在辦公室說起這件事來,還有個別老師說,就你倆“不撿點的行為”,還有臉在這兒說,給學生帶來了什么影響呀。一時,我又覺得這個問題是不是真嚴重了。
針對這個現象,我覺得很有必要跟學生講點兒什么,一時我卻又不知該從何說起。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課本中第二單元《男女同學的交往》中有兩課《成長中的變化》《男女同學怎樣交往》,我就以此為契機,結合本課內容查閱有關的書籍,上網搜尋相關的資料,精心準備了一課《男女同學怎樣交往》。在課上,我給他們講解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生理發育的基本特點:六年級的孩子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中間階段,有人把它稱為“人生歷程的十字路口”,它既與兒童有別,又與成人不同。由于在整個青春期中,青年人的情緒多動搖不定,容易變化,如果不注意及時引導,常可使某些青年滋長不健康的性心理,以致早戀早婚、荒廢學業,有的甚至觸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課堂上,我也讓學生觀看了由于不能正確對待男女生交往這一過程而導致悲劇發生的視頻片斷,中間設計了男女同學拍手游戲,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他們心中想說的但又認為難為情的話。這一過程,打破了男女同學交往的神秘感,使學生認識到了社會本來就是由男女兩性組成的,任何人都無法同社會隔絕,兩性間的交往和感情關系不應該被理解得那么狹窄,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和睦相處這不僅無可非議,而且是值得提倡的,我們應當相信這種友誼的純真,并珍惜和維護這種友誼。學生們如釋重負,開心的笑了。
作為品德課教師,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情景,教學中我就利用生活事件、運用生活問題,去引導孩子聽一聽與他們生活相關,甚至就是他們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引他們認真去思考,讓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建議,在生活體驗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進一步“學會生活”。轉換我們的腦筋,把課堂變成展示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舞臺,組織引導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為,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充分展示的過程中,在心靈上有那么一點觸動,在情緒上有那么一點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點體驗。
未來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級上冊《我有上學的權利》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根據課程標準中“簡單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與少年兒童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初步養成守法意識”的內容標準設計安排的。本課以接受教育的權利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少年兒童的基本權利。本課教學我是這樣設計:
“我想上學”這一主題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情景再現形式,了解失學兒童的情況,分析失學原因,體會他們內心的感受,從而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幸福,要更加珍惜學習機會。活動一:“我想上學”情景展現與分析。播放《二泉映月》營造氣氛,學生上臺表演課本第 22頁圖文所描繪的情景,其它學生觀看。
“法律給我們上學的權利”這一主題,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對法律常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家長和教師違反了法律中的哪些規定,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學會應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活動二:“爸爸媽媽錯在哪里”情景展現與分析。學生模擬第 27頁圖中描述的兩例故事,其它學生觀看。
“愛心小分隊活動”意在深化“兒童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一主題。讓學生明白法律規定了兒童享有的諸多權利,但由于我國地廣人多,有些地方確實存在著一些特殊性,所以,一方面,我們確實要依靠法律的強制性;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幫助那些有實際困難的適齡兒童能及時入學。少年兒童從小就應樹立幫困助學的觀念。活動三:以“小法官”身份宣講法律條文。
課后,我也進行了反思:認為本課內容與學生關系十分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很接近,學生對“受教育是我們的權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由于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限制,對受教育權利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這方面的法律意識還較為淡薄,這一現狀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因此,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角度看,本課教學宜采用現身說法、情景再現、以例說法等多種活動方式進行,緊密聯系國家或本地區的教育發展實際和小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分析探究。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但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總工程師鄧小平,《春天的故事》的淵源,改革開放它的偉大意義究竟在哪里。對于 90后是陌生的,怎么辦,六十周年國慶剛剛過去,有些學生可能關注過,但也有部分學生根本不關心。我就想以此為資料引領學生“走進新時代”。
由于本課的重點時走進新時代,感受祖國的強大,增強愛國熱情,所以結合國慶六十周年慶典,我找到了慶典的全程視頻資料,并且找到了鄧小平原話錄音,讓學生更親身體驗到了偉人的音容笑貌。結合國慶盛大場面,學生更是感受到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生活的幸福,少年兒童的拳拳報國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通過搜集到的西部風光圖片,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西部,增強了他們熱愛西部,扎根西部,將來建設西部,建設祖國的決心。
實踐活動有利于發展兒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能引發兒童學習的需要,有利于兒童對他們所接觸到的生活內容、周圍的環境、眼中的世界認真觀察、發現、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認識,達到在做中悟、做中學的目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多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
作為教師,我們要勇敢地承擔起世紀重托,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祖國、時代、人類命運聯系起來,樹立遠大的理想,發揚創新精神,掌握實踐能力,努力培養一代具有良好品德的接班人,使他們個個成為合格的新世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