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勝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傳統與現代: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陳華勝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因為其“公共性”在充滿改革與爭鳴的高職文化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各種思想直接交鋒的影響下,英語教育者們在嘗試、摸索和奮進中總結著經驗與教訓,為課程的生存和價值奮斗著。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建校期近 20年,其公共英語課程在高職階段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的變革,為課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財富。
筆者自從1996年進入廣州番職院應用外語系工作,以公共英語教學為主要工作,見證了番職院公共英語課程發展的全過程,具體來說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課程的依附階段(1993~1999)。這段時間的跨度,主要從建校到番職院獲得招生權。學院建校時的名稱為番禺理工學院,掛靠原廣州大學進行招生,所開設的課程也基本是本科課程的修訂版,學制為 3年。當時,公共英語課程名稱為大專英語,課程的基本要求遵循原有的專科英語的基本要求,采用本科大學英語的教材,授課主要以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即以教師課堂講授學生練習的“講授 -練習法”為主。課程教學方式基本采取的是小班教學,每周 4個學時,分4個學期學完。作為課程考核方式,學生要參加由廣東省統一組織的英語二級考試,通過者則頒發廣東省承認的二級證書。這段時期課程主要是依附于本科大學英語課程的整個模式。
2.課程的自主階段(2000~2004)。自學院 1997年掛牌為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后,針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學院進行了反思和討論,由此拉開了全院課程改革的序幕。在全國范圍內,公共英語課程進行了改革,課程的基本要求按教育部當時頒布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基本要求 (2000年)》,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參加由教育部統一組織的 PRETCO(A、B級)課程考核的測試。在這一階段里,課程使用的教材也逐漸出現了有“高職高專”標識的高職類公共英語課程專用的教材,滿足了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要求。在課程的教學法方面,在傳統“講授 -練習法”的基礎上,針對語言課堂教學的特點,逐漸引入了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任務式教學法”等。在學院層面,改革也在如火如荼進行著。針對擴招所帶來的各種資源的不足,學院將原來兩年共 4個學期的公共英語課程改為一年兩個學期內完成課程,總學時不變,周學時由原來的 4變為 8(吳敏,2006)。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提高了 PRETCO測試的通過率)的同時,課程改革產生了諸如教學管理等問題(吳敏,2006)。
3.“工學結合”理念的影響下課程的深入改革階段 (2005~2009)。在高職“工學結合”理念的影響下,學院對各專業的課程體系作了全面深入的檢討。在這次大討論中,公共英語課程在課程性質和學時上遭受了的挑戰。為滿足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具體要求,公共英語課程的總學時由 240減至 180。與此同時,對公共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也進行了深入改革,由“模塊式、階段式”的教學內容組成貫穿了課程改革的全過程 (宋梅梅,2007)。具體就是將課程分為聽說、閱讀、專業英語和 PRETCO備考 4個模塊,在強調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兼顧專業英語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過級考試備考的需要。
4.課程改革新動向 (2009~)。學院 2006年成為國家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后,作為示范性指標之一的公共英語課程教學的水平,PRETCO測試的通過率成為學院關注課程教學的重要指標。為此,學院狠抓課程質量,明確了以 PRETCO證書代替課程考試的制度,各專業也對公共英語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程的外部環境影響下,課程的管理者們制定了以過級考試結果為導向的績效制,即以學生過級的平均成績排位計算教師培養學生的績效,并以此來衡量教師的工作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激發教師的績效意識,提高課程質量,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保障課程質量的意識。
改革必然有其目的和推動力,公共英語課程改革也不例外。具體來說,公共英語課程改革動力有如下 3點:
1.高等教育擴招的需要
中國的高等教育從 1998年起實行擴招,其主力軍在高職教育。從小班到合班教學的實踐并非是高職特有的現象,本科院校在擴招的過程中,在面臨師資和時間等資源的不足時,合班也為權宜之策。在實踐的過程中,合班教學在教師、教學管理部門和學生的默認下逐漸成了既定的事實。可以說,語言教學的合班現象是中國大學教育的一大特色。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看,合班是節約了資源,但是,是以犧牲學習者的口語實踐等課堂參與活動為代價的。在公共英語課程教學中,傳統的小班教學已成記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已逐漸轉變為眾所周知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對于部分教育工作者來說,合班教學不失為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教育教學理念的手段。在網絡日益普及、后現代主義思潮盛行的環境下,高等教育在走向社會中心的過程中必然要經受考驗。在這樣的環境下,高等教育的擴招必然會使涉及教學對象眾多的公共英語課程的改革和爭鳴成為焦點。
2.課程體現高職特色的需要
從傳統來看,公共英語課程主要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譯 5種語言技能為己任。雖然,在課程發展歷史來看,課程在側重點各方面有所不同,即重在聽說還是讀寫的能力培養曾經歷過爭鳴,但是,課程發展的中心仍然沒有偏離傳統的培養路徑。隨著高職教育由規模發展進入深入改革的階段,高職課程的改革亦步亦趨,達到了“泛化”的境界。比較普遍的情況是,不少高職院校在面對公共課程改革 (主要指“兩課”、計算機基礎和公共英語課)時,首先,想到的是“取經”——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于是有了“兩課”、計算機基礎和公共英語課程也必須體現高職特色,也要“工學結合”。在這種改革的大環境影響下,課程的管理者在順應潮流的同時,采取了課程內容選取方面的革新。于是,出現了公共英語課程“模塊式教學”的創新,在強調以語言技能培養的同時,采取折中的辦法,引入體現行業或工作場景中的英語知識,以此體現“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課程理念。課程改革實踐確實帶來了不少新的理念,例如,以工作過程的場景所需要使用的英語知識組織教材學習內容等。雖然這樣做增加了英語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是除此之外,教師和學生在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影響下,面對語言能力培養的漸行漸遠,似乎有些迷茫了。
3.課程質量提升的需要
為體現高職特色需要的改革在轟轟烈烈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漸告一段落。冷靜之余,人們在思考著課程改革的得與失。此時,高職院校示范性建設的集結號已驟然吹響,圍繞著高職課程質量的行動正式展開。課程質量的好壞必然有其體現的指標,除了課程成績、競賽表現和學生與同行在測評系統的打分外,最直接的就是學生參與證書考試的表現,而在高職院校層次,涉及范圍廣的計算機水平和英語水平考試就直接成了兩個最為重要的指標。在規模發展階段,盡管學院對課程質量、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水平和過級考試成績一如既往、同等程度地重視,但是,在教師層面,學生考證通過率始終是對自我工作的一種精神層面的回報。高職教育進入深入改革階段后,學院急需能直接體現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有較強表現的指標,公共英語課程的過級考試成績理所當然成為必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有教師、教法、學生和環境并列出了一條公式:課程教學質量 =(學生 +環境 +教法)*教師質量。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從公式可以看出,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的路徑選取有 4個因素,雖然教師的作用固然不可替代,而改革的路徑往往也較多選取教師和教法,但是,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應該是 4因素綜合的結果。如果僅在環境、教師和教法作努力,忽視學習者的需求,課程質量亦無法保障 (陳華勝,2008)。
縱觀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過程,不難看出,改革路徑的第一個取向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變量中的環境因素的表面上的改變。例如,合班教學,雖然改變了單位內學生的總數,教學環境發生了變化,教法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這些改變的目的是被動的,并非圍繞語言技能的提高而改。再如,為了配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和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作了充分的改變,但是,在強調工作過程知識的環境下,對于語言能力訓練必然會減少。必須指出的是,公共英語課程改革中的教學環境的改革是在高職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進行的,這條必選取的改革路徑也是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的始發路徑。
相對于教學環境路徑的必選,教學法改革路徑的選取似乎是教師們各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法寶,少有涉及。其實,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法中不少都是比較成熟且可以借鑒到高職其它課程教學中去的。例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很早時就已經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具體的如“交際法、小組討論法和任務式教學法”等英語教學常用的教學法,還是較符合高職教育理念的。隨著“做中學”教育理念下的“項目式教學法”在高職教育中的流行,公共英語課程教學也受到影響,直接體現就是課程教學者們在教學交流中紛紛使用“項目教學”的字眼。有鑒于此,筆者也嘗試使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發現在工科領域流行的教學法未必對公共英語課程所有內容的教學適用(陳華勝,2010)。
由公式可以看出,課程改革對于教師質量因素路徑的選取其實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然而,這條路徑在操作實踐的改革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偏差。例如,績效制作為一種激勵制度是順應改革潮流的,但是,制度設計如果過于倉促,其執行結果必然會牽制部分教師的積極性的發揮,總體效果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此外,制度評估手段和變量的單一加劇了制度漏洞的凸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1.經驗
(1)課程改革作為高職教育課程發展的手段,是不能成為其發展的目的,否則,課程改革就失去了其意義。當然,課程改革的過程本身就是課程發展的寶貴經驗,經歷過課程改革過程的教師明顯就是課程不可多得的資源。并且,該項資源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領悟高職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同時,在已有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和堅定了改革的方向。
(2)被動的課程改革很容易喪失課程的性質,即作為語言類公共課程的公共英語,因為其影響面大,課程的一些指標如過級率等容易作為課程質量的參考依據而受廣泛關注,但是,課程改革必須在遵循改革原則和明確課程性質之間尋求平衡,否則,課程改革很快就失去原有功能,在掩蓋掉課程性質的同時,走了彎路的同時又轉回了原點。
(3)現代的課程發展理念離不開傳統的課程發展理念的借鑒與吸收,否則,課程改革可能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2.問題
在基于網絡平臺的現代教育逐漸普及的環境下,傳統的公共英語課程如何確立課程發展和改革的方向?課程改革如選取學生為主要路徑該如何發展?這些課題作為探索課程發展的主戰場必定是今后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公共英語課程的改革實踐為探索高職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平臺,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公共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下,改革的實踐者們秉承著傳統,為了實現最終的目的,在不同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走過了不同的探索道路,為課程發展乃至高職教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陳華勝.論 PRETCO機試對公共英語教學的反撥作用[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陳華勝.英語課程應用項目教學法的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10,(1).
[3]劉春林.高職英語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J].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4]吳敏.論高職英語“二·八制”分層教學[J].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5]宋梅梅.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7,(11).
[6]宋梅梅.新一輪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瘋狂英語 (教師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