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學 湯榮敏 賈冀南 馬成舉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基礎部 劉艷琴
論優化產業結構視角下河北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
河北工程大學 湯榮敏 賈冀南 馬成舉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基礎部 劉艷琴
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是產業結構優化、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動力。河北省人力資源豐富,但人力資源素質總體水平低下的狀況制約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通過加大教育投入、調整教育結構、利用區位優勢吸引人才等各項措施,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才能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人力保障。
產業結構 優化 人力資源 素質 提升
河北省人力資源素質的顯著特征是總量豐富但總體水平低。河北省是全國第六人口大省,其總人口在2009年底達到了7037萬。2010年全省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增至5303萬人[1]。2007年就業人員3664.97萬人,還有600多萬的潛在勞動力。總量很大,但從業人員的素質卻不高,作為沿海省份,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比例不要說低于北京、天津等發達城市,甚至連全國平均水平也達不到;從業人員大多只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文盲率雖較全國平均水平略低,但卻遠高于北京、天津,甚至高于山西。河北省在掃盲、脫盲和兒童入學率方面成就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受過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這類現代經濟急需的高素質人口的比例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遠低于發達省市,甚至低于相鄰的山西省。河北人力資源,不僅整體素質低,而且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在各個專業、行業的分布也不盡合理。
河北省人力資源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和行業分布上,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比例偏少:工程技術人員不到北京、天津的一半,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比山西還低7個多百分點;科學研究人員僅為全國平均水平和北京的1/5、天津的1/3、山西的57%。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研究人員所占比重偏低,還可以從以下數字比較中看出,2007年河北省專業技術人員占全國的比重為4.46%,但工程技術人員占全國工程技術人員的比重僅為2.44%,科學研究人員更是僅占全國同類人員的0.93%[2]。
由此可見,河北省是一個人力資源豐富的省份,并不缺乏勞動力資源,但河北又是一個人力資源短缺的省份,缺乏現代經濟急需的高素質人力資源。這種人力資源狀況,嚴重制約了河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了河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1 人力資源素質的低下進一步加大了三次產業的結構偏差
2009年河北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026.6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絕對值2218.9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絕對值8874.9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絕對值5932.8億元,增長11.4%。一、二、三產業絕對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3.0%、52.1%、34.8%[1],而同一數據的全國平均水平是10.6%、46.8%、42.6%。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高5.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低7.8個百分點[3]。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需要三次產業的協同帶動,只有使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降低,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第二產業的質量不斷增強,才能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些數據表明,河北第一、二產業太高,而第三產業太低,一、二、三產業結構明顯劣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發達省市相比,更加落后。
更為嚴重的是,河北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中的分布情況使這一結構偏差更顯嚴重。河北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不僅遠遠多于北京、天津,甚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則呈相反態勢,不僅遠低于北京、天津,還低于山西和全國平均水平。與當年三次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相比,不合理狀況更顯突出: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最多,但其所創造的財富占GDP的比重卻最低;第二產業發展最快、產值最大,從業人數也比第三產業多;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最少,其產值占GDP的比重也低于第二產業。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程度低;二是因為從業人員的素質低,無力從事高端產業。文化不高、技能低下,自然只能從事第一產業,干不了對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第三產業。尤其是計算機、信息、軟件等新興產業,符合要求的從業者少之又少。
2.2 人力資源素質的低下制約了三大產業的優化升級
河北的一、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第一產業80%以上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第二產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40%,第三產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則更少,這種狀況顯然不能適應河北發展現代農業,做大做強工業支柱產業,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從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尤其不能適應河北第二產業突出發展的現實需要,從業人員與GDP中所占比例不協調。人才分布也不合理,首先是能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提升經濟效益的專業人才,如機械、冶金、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制造、運輸設備、化工、新材料、環保設備等制造業人才匱乏,部分專業高層次人才尤為緊缺;其次是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人才人數特多,但創造價值和為主導產業服務的能力卻明顯不足。2007年,全省專業技術人員,教育和衛生部門占了85.1%,而農業、科研和工程技術部門僅分別占了區區2.43%、0.32%、12.2%。第三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降低傳統服務業的比重,提升新興服務業即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比重。依據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表2-15地區生產總值(2007年),河北第三產業產值為4662.98億元,其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1161.63億元、批發和零售業714.84億元、住宿和餐飲業132.55億元,僅3項傳統服務業就占了第三產業總產值的43.1%。新興服務業需要從業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或較高的綜合能力,勞動者素質普遍不高,抑制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提高第三產業人力資源的素質,以此加快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進而推進第三產業的優化升級。
3.1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各產業特別是第一產業勞動者的素質
發展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的發展靠投入。
只有搞好教育,才能把我國的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成為趕超發達國家的動力。但是,發展教育必須要有足夠的投入,這雖然不能馬上帶來GDP數字的快速上升,但卻能帶來不竭的創新和持續的發展,從而造就繁榮的未來。令人遺憾的是,從中央到地方,我們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始終達不到4%的預定目標。2008年,全國為3.48%,比上年的3.22%增加了0.26個百分點。河北省2008年為2.58%,比上年的2.26%增加了0.32個百分點。雖然都在增長,但目標仍未實現。其實,4%的預定目標并不高,因世界平均水平為4.9%,欠發達國家為4.1%,所定目標也僅是欠發達國家的水平。農民素質的高低是決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因素,必須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對農村的教育投入。
3.2 調整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教育結構要依據產業所需而調整,需要通過調整教育結構來適應產業調整對人才的需要。職業教育可使勞動者豐富知識、提高技能,將潛在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勞動力。所以,必須加強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學校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增加頂崗實習的課時,加大專業技能的培訓,使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就初步具備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技術水平,經過短期的試用培訓,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有創新的從業者。從業者整體素質的提高就為產業的優化升級提供了人力保障。
3.3 利用區位優勢吸引并留住人才,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河北省內環京津,相比其他省市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如今,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正在加速推進,向縱深發展,天津濱海新區開放開發戰略正在實施,京津兩市的城市功能也做了重新定位。這使河北不但可承接兩市因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而轉移出來的傳統產業和項目,而且也可接納因競爭激烈而向外尋求發展的大量人才。北京是人才高地,對河北的人才資源雖有吸納的不利影響,但也有釋放的有利一面。河北省要積極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盡快出臺配套的政策,提供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筑巢引鳳,吸引這些來自京津的人才并留住他們,讓他們在河北創業,在河北發展,在河北成功,為河北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盡心盡力。
[1] 楊英法.邯鄲市科技中介組織的培育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完善[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08,(12):4~8,14.
[2] 陳洪震,于建春,宋長秀.河北省人力資源與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53~56.
F270
A
1005-5800(2010)12(c)-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