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學院湖南省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洪必綱 朱建華
基于低碳經濟理念的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①
邵陽學院湖南省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洪必綱 朱建華
低碳經濟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新出現的世界經濟形態,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走低碳發展道路,有利于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的瓶頸性約束,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從根本上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低碳經濟 產業升級 技術創新 外貿增長方式
低碳經濟是指在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最大限度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目標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觀念的根本轉變[1]。低碳經濟概念涉及到產業、能源、技術和消費等多個方面,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新出現的世界經濟形態和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主流模式。樹立低碳經濟理念,推進低碳能源與低碳技術發展,實現經濟社會活動低碳與無碳化將帶來新的巨大的經濟機會。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倡導和實踐低碳經濟,以便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占據技術創新和新經濟格局的制高點、提升國家軟實力。我國政府在2009年11月底向國際社會公布了大幅度的減排承諾,順應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世界潮流,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的轉型。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關稅壁壘作用日趨削弱,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非關稅壁壘日益凸顯,使得在國際市場上原來靠消耗能源和污染環境的低端產品將逐步喪失競爭力優勢。特別是2009年《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從2020年起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未實施碳減排限額的國家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以及法國提出自2010年1月1日開始對環保立法不及歐盟嚴格的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高額碳關稅以后,我國的外貿出口面臨新的壓力。因此,我國必須變革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適應世界消費方式轉變的潮流,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
我國傳統出口商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為特點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出口產品的平均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強度普遍大于進口產品的相應指標[3],這種低技術、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加工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2009年8月,我國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表明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不僅順應國際發展趨勢,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轉變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也是緩解我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實現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京都議定書》為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全球碳交易市場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是低碳交易市場最大的供給方,如何在未來經濟格局中保護好自己的經濟利益并獲得市場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成為當務之急。據世界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全球碳排交易市場價值已從2005年的110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到64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第一大市場。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占全球的28.4%,國際能源署的預測更是高達29.2%[4]。因此,我國碳排放市場備受矚目,國家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關乎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與在未來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對外貿易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很重要的一駕馬車,通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促使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走向集約化、低耗能、可循環的發展道路,實現了外貿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要清醒認識到我國傳統外貿增長方式中的矛盾:一方面外貿增長過程中能源、環境等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另一方面與國外的貿易摩擦增多,且多與低碳經濟思想指導下的貿易壁壘有關。因此,必須用低碳經濟模式來改變傳統外貿的增長方式,提高認識,以低碳經濟理念來發展外貿,樹立科學正確的對外貿易發展觀,建立低碳經濟理念指導下的外貿實績評價體系。
氣候變化是目前人類面臨最具挑戰的環境問題,也是當今影響最為深遠的全球性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保持經濟增長和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惟一出路。各國政府紛紛制定了相應政策法規,國際社會也有了200多個環保公約和協定。作為WTO成員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首先要在國際社會樹立起良好的和負責任的國際形象,一方面積極承擔國際責任,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要熟悉相關國際法的約束性規則,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在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基礎上維護我方利益,為我國出口企業提供有效法律武器,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有效增長。
建立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綜合運用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調節和影響出口企業的行為,支持各產業部門順利過渡到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上來,建立綠色產業的技術支撐平臺,提供綠色產業建設中所必需的基礎性、共同性技術并提供技術咨詢和指導,通過彌補企業生態建設成本,從經濟效益方面引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態化建設,為企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國內商務環境。
政府要加大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力度,瞄準經濟發展方向和企業生產需求,針對發展低碳經濟中的鏈接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進行科研攻關。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資源生產率放在科技發展的優先地位。企業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以生態需要為導向,掌握能源利用技術、能源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努力創新綠色產品技術,塑造知名綠色品牌,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要解決資源、能源瓶頸壓力,謀求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抓住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契機,提高服務貿易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服務業的發展狀況與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階段。在社會轉型升級進程中,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上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增長點。全球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平均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則達到70%以上,而我國僅為40%左右。這就表明,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而且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發展服務貿易要加快服務立法,按照WTO有關服務貿易的條款原則,盡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目標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法律體系,以增強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支撐和規范力度,使服務貿易真正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
[1] 單寶.解讀低碳經濟[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6).
[2] 郭毅,張碩.碳關稅:責任督促還是貿易壁壘[J].WTO經濟導刊,2009,(9).
[3] 于立新,江皎.低碳經濟壓力下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戰略[J].紅旗文稿,2010,(2).
[4] 石紅蓮.降低我國碳排放量的對策探析[J].理論月刊,2010,(7).
F752
A
1005-5800(2010)12(c)-194-02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09JJ5049)、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YBB104)和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立項課題(0808051B)階段性成果。
洪必綱,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朱建華,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