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周博雅 姜程耀
淺析金融危機下我國外貿出口策略的調整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周博雅 姜程耀
強烈的外需一直是支撐我國出口的主要力量,但是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外需急劇下降。近期,我國的出口數據雖然有所回升,但是其持續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鑒于對我國自身情況和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國應該主動“創造”外需,本文針對我國現實情況提出了一系列創造外需的建議和措施。
金融危機 外貿出口 外需
1.1 外需支撐我國的出口
2001年到2007年,我國的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飛速增長,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連續三年,出口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都維持在20%以上。強烈的外部需求創造了足夠大的市場來容納我國的出口產品。
1.2 金融危機導致外需急劇下降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口的外需面臨驟減的局面,盡管我國政府在金融危機發生后頻頻出臺刺激出口的各種政策,但是在2009年,我國出口對經濟增長仍為負拉動。從2008年10月起,我國的外貿出口連續出現大幅下落的慘狀,甚至到2008年11月,我國的外貿出口已經開始出現負增長。出口受挫,導致我國的外貿大變動。2007年起,出于貿易結構升級的需要,我國開始逐步收緊出口政策,但是進入2009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了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防止出口的大幅下降,我國政府再度啟用促進出口的政策。但是,2009年我國的出口仍下降16%;全年貿易順差減少34.2%。
1.3 近期出口回升的持續性有待驗證
隨著金融危機進入尾聲,近期我國的出口數據開始大幅回升,但是本文認為這很有可能并非真實外部需求的增長,并且這種回升的持續性還有待時間的驗證。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隨著金融危機進入尾聲和全球經濟的全面復蘇,外需肯定是有所回暖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承認,我國頻繁出臺的刺激出口的政策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忽略出口數據的回升更多的還是受到了2008年同期數據過低的影響。此外,金融危機之后,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加強,因此在國外商人的預期中,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還會隨著人民幣升值而進一步上漲,因此很多國外商人就會提前下單進貨。還有就是我國的出口商擔心政府的促進出口政策會隨著金融危機結束,隨著外需上漲而取消,因此紛紛搶關出口,導致推高出口數據的可能性。
鑒于我國自身情況和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國應該主動“創造”外需。原因如下:
2.1 “去杠桿化”導致外需不可能回到危機之前的高水平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 “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去杠桿化”如今正成為全球基金經理和經濟學者口中的熱門詞匯。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是我國出口的主要經濟體,如今這些國家消費者的去杠桿化過程仍在繼續,這就決定了在今后數年內,我國出口的外部需求都不可能回到金融危機之前曾經達到過的高水平。
2.2 新貿易保護主義嚴重威脅我國外需市場
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興起的,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就業、維持本國在國際交換中的支配地位,于是大肆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這就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外需市場。
2.3 促進出口的政策著眼于供給,效果不能長遠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外貿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需求下降。因此,我國推行的著眼于供給方面的促進出口政策措施對于暫時的減輕出口企業壓力、達到一定的保就業目標來說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對于失去訂單的出口商來說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從長遠來看,外需不上升,只促進供給,只會導致供過于求,我國出口商品的出口價格下降。這不僅影響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利潤,還極有可能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傾銷訴訟,引起更多的國際貿易爭端。因此,著眼于供給的出口政策對于促進我國外貿出口而言沒有長遠的效果。
2.4 “創造”外需可為提升內需贏得時間
目前,我國的經濟復蘇態勢已經基本確立,國內的投資需求替代疲弱的外需成為拉動經濟復蘇的引擎。就目前而言,“4萬億”的外溢效應已逐步顯現,過去的一年,我國的投資需求飛速增長,2009年投資對中國GDP貢獻8個百分點,拉動率高達92%,比2008年上升了45個百分點。我們必須意識到,過度投資會引起我國的產能缺口不斷擴大,比如,2009年在產能過大的壓力下,鋼鐵行業有28%的企業虧損。所以,目前必須通過“創造”外需來為提升內需贏得寶貴的時間。
2.5 資源瓶頸及外資風險迫切要求我國企業利用對外投資帶動出口
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不斷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輸出產能,并且不斷積累美元儲備,用以支付上游國家的資源采購。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爆發,西方發達國家過度借貸的消費已經走到盡頭,這時候不僅是產能過剩,而且連外資風險和資源瓶頸等嚴重問題也明顯暴露出來。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我國企業走出去開拓新的外需市場來解決。走出去對于解決我國的資源瓶頸和外資風險意義重大。首先,加速對外投資有利于化解我國的外匯資產風險。其次,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資源進口國,因此對外結算貨幣美元的穩定供給與保值是至關重要的。
3.1 進一步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
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自貿區合作模式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并成為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臺。2010年1月1日成立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里程碑,這是目前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貿區。中國對自貿伙伴國出口表現明顯好于同期對全球出口,中國主要出口產品在自貿伙伴國的市場份額也保持上升態勢。所以,進一步穩步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實施是我國創造外需所必須要走的一步。
3.2 向不發達國家提供貸款
制造業、交通運輸等產業在我國屬于產能過剩產業,但是這些產業是很多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的,但是它們卻無力購買這些產能。向不發達國家提供貸款,幫助他們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他們必然就會增加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消費,這對創造外需意義重大。
3.3 加速對外投資合作
在2009年,中國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鼓勵和促進企業對外投資。這些措施包括,2009年10月1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0部門在京召開信息發布會,表示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轉移產能,形成參與國際產業競爭的新格局。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559.1億美元,這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并且在今后幾年,預計中國對外投資還會加速。實踐證明,對外投資合作對于拉動我國出口的作用是越來越明顯的,這不僅可以帶動國內設備及原材料出口,還能增加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所以,創造外需,我們必須走出去,加速對外投資步伐。
3.4 繼續加強對產品結構的升級
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附加值低、易遭貿易保護主義侵擾的劣勢。因此,企業應該努力實現勞動密集型產品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的轉變,繼續加強對產品結構的升級,扭轉中國制造低端的印象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出口需求。
3.5 推行低碳經濟戰略
發展低碳經濟,制造業要加快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主動降低能源依存度。鑒于我國具有豐富的碳資源,進一步發展煤化工業是我們的必然之路,發展煤化工業,有利于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除了增加國內開采量,國家還應該進一步完善能源市場體系。總之,低碳經濟可以有效的迎合國際消費者的消費趨勢,還有利于減少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出口面臨的外需急劇下降,這是我國出口數據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依靠刺激出口無法達到提升出口的長遠效果,而且外需自身由于新貿易保護主義、去杠桿化等因素是不可能自己回到危機之前的水平的,并且隨著我國內需的提高,產能過剩、資源瓶頸等問題日益暴露,所以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應該主動創造外需。通過穩步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向不發達國家提供貸款、加速對外投資合作、建立與能源國的產需循環、加強對產品結構的升級、發展低碳經濟等措施來創造外需,我國的外貿出口必將迎來一片廣闊的天地。
[1] 康長青,王狀.金融危機下中國汽車出口現狀及應對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
[2] 李姿含,常磊,石踐.我國國際文化貿易發展現狀及出口策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17)
[3] 唐蘇.試析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外貿出口策略[J].中國外資,2009,(22).
F752
A
1005-5800(2010)12(c)-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