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 岳保然
地理因素對國際貿易差異化影響研究
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 岳保然
地理因素尤其是自然地理因素是一個地區和國家發展國際貿易的基礎,對國際貿易產生差異化的重要影響。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候條件、資源狀況等。
地理因素 國際貿易 差異化 影響
地理因素是國際貿易的自然地理基礎,對國際貿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加快和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地理因素對國際貿易影響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因此,當前時期,必須重視和充分掌握地理因素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規律,積極探索地理因素在對內、對外貿易中的制約因素,這對于科學預測地理因素影響的世界貿易發展規律、做好國際貿易的風險防范及貿易發展規劃工作、實現國際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地理因素,尤其是自然地理因素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發生著關鍵性、基礎性作用,重視對自然地理因素的研究尤其重要。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有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等方面,因這些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地區間國際貿易發展中的差異。
地理位置可以用經緯度、海陸區域、交通區域以及相鄰國家位置等要素表示。在地理位置影響下,不同的地理位置要素形成不同的國際貿易發展區域。
從地球緯度來看,由于不同緯度的地表降水量、太陽能分布是不同的,由此形成季節、氣溫、風能、降水的不同。在地球上處于中緯度的廣大地區,由于其位置優越,表現出季節明顯、氣溫適宜、降水適中,非常適合人們從事生產、生活,便于人們從事商品貿易活動。比如,人類最先崛起的四大文明古國,就是因為這些國家處于地球的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良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優勢發展的環境,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先河,成為在經濟貿易上最先發展與繁榮的地區。從現代經貿文明來看,當今時代經濟活動最活躍、經濟社會最繁榮、地區較為最頻繁的也往往處于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
與上述情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具有世界最為豐富的土地資源的前蘇聯地區,雖然疆域遼闊,但由于其處于地球的高中緯度地區,其日照短、常年積雪、降水較少、寒冷低溫,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從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條件看,其環境與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相比,相差甚遠,遠不如同緯度的美國、加拿大和西歐各國。因此,這些地區農作物生產困難,糧農產量低,不但使農業生產處于發展滯后的條件,而且這些地區的交通、運輸和工業加工貿易等都處于受制于自然環境的境地。尤其是不利于城市商業貿易的發展,不利于產業流通鏈條的形成與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巨大。也正因如此,當前處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極圈和南極洲國家和地區,其高緯度形成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使得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交往嚴重滯后,進而影響到了商業貿易的大發展,由此還是當前地球上較為貧困和落后、經濟貿易最不發達的區域。
與海洋的相對位置,也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關系其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臨海甚至濱海地區,由于其沿海優勢,使得其經濟社會交往頻繁,經濟活動活躍、商品貿易發展,其進出口業務就處于有利的位置;而地處內陸,遠離海濱的地區,其社會交往就非常滯后,信息不暢、商品貿易不發達,其在對內對外貿易中就處于不利的位置。因此,臨海或遠離海洋的經濟差異,深刻的揭示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了其在國際貿易發展中的先進與落后的差異。
在地球上的20多個內陸國家中,有8個屬于世界發達國家,其原因在于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較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為前沿,其現代的鐵路、航空、內陸航運發展較早,使其形成了較為便利的交通優勢和地理優勢,因而其經濟社會發展較快,成為經濟貿易較為發達國家。而相比之下,其他大部分的內陸國家由于距離海洋地區較遠,沒有形成較為便利的出海口條件,因而其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社會交流緩慢,也導致了經濟文化發展的緩慢,人們生活較為貧困。由于世界貿易活動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過海洋進行運輸,海運成為連接世界的重要渠道,因此,距離海洋的遠近就成為國際貿易是否可優先發展的根本制約因素之一。同時,在內陸交通較為發達的地區,如果沒有臨近海洋,也要與臨海國家和地區建立良好的地區關系、貿易關系,才能保障自己的進出口貿易處于優勢的狀態。
地勢的高低起伏、平坦橫亙以及地表的覆蓋層,都是地形條件中的重要因素。一個地域面積大而平坦、地表覆蓋層風化度較高的地區,必然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必然帶來這個地區的農牧業發達,從而帶動國家加工、貿易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說農業是基礎,而農業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地形條件。我國有廣大的平原地區,自然條件較好,因此地形農業生產成為我國最基礎的經濟基礎,它為我國工業經濟、貿易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對平衡國家收支、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如美國由于平原地區遼闊,使得它的農牧業發展良好,而使其成為世界較為發達的農牧國家,不但農業的規模大,而且產值高,在滿足本國所需的同時,也為美國創收了約20%的外匯,這也使其發展其他行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國際貿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一些地區,比如撒哈拉大沙漠,常年干旱、地形破碎、崇山峻嶺、地形險惡,有的根本無法進行農業生產,乃至影響商品貿易的發展,使這些地區常年處于貧困落后的境遇。
氣候隨著地球不同地理的變化,而發生規律性的變化,在地球上從赤道到南北兩極,氣候發生規律性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節律性。處于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國家,相對來說氣候適宜,溫度、降水適合農作物的生長需要,這些地區的農產品豐富,甚至有結余,從而引起了這些地區人民的貿易發展,相反,對于寒帶地區,常年處于冬季,氣溫不足,農作物無法生存,使這些地區的糧食首先制約人民的生活、生存,其如果沒有較好的資源,必然處于貧困的地步,更不要說在交通運輸、國際貿易方面有很大的發展。
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災害性天氣,這與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一般在地球上災害頻發的地區,不但會使農事活動造成影響,導致農業減產,糧食減收,而且會影響到交通、運輸和當地的正常社會、經濟活動,尤其會直接導致國際國內貿易的發展受阻。比如,災害天氣會造成道路不暢、交通受阻,甚至引起交通工具的被毀壞,因此,不同地理位置的氣候環境直接影響了商品貿易的發展。
不同地區因氣候變化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市場的供求關系。一般自然災害發生較多的地區,容易引起市場上生產原料或糧食供應緊張,從而引起市場上貨源的緊張,引起國際貿易價格的波動。
在分析地理因素影響中,重視不同地區氣候變化的分析與預測,掌握其中的運行規律,對于國家貿易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氣候變化的分析,可以掌握市場供求變化規律,了解市場變化的動向,對在國際貿易中采取避險或經營措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同地理位置可能蘊含不同的礦產資源,其中有很多不可再生的資源。這些資源成為地球上進行商品貿易的重要對象或產品采購原料。因此,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和地區,因其礦產資源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經濟活躍度,尤其是貿易發展方面是不同的。它不但制約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活動,也因其礦產資源的不同,而在國際貿易分工、貿易運轉、貿易流向、貿易格局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比如昔日西亞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是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地區,人民生活困苦,經濟發展滯后。而到20世紀60年代之后,由于豐富的石油資源被挖掘,使該地區的外匯收入大幅度攀升,一躍成為世界富裕國家,其經濟發展指數居于世界前列,昔日落后的工業由于大量資金的涌入而發展迅猛,國內外貿易迅速發展,國際商務交流日益頻繁,大眾生活水平提高。
[1] 姜峰.貿易地理知識與《國際貿易實務》案例的整合[J].北方經貿,2010,(8).
[2] 陳珊.基于地理集中度的中國版權貿易不均衡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0,(5).
[3] 劉建華.試析產業地理政治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J].社會主義研究,2010,(4).
F752
A
1005-5800(2010)12(c)-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