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分院 崔永虎 石玲
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研究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分院 崔永虎 石玲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的不斷深入,海南旅游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完善海南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是海南旅游發展的關鍵影響要素。因此,為給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的順利發展提供基礎和保證,本文提出完善海南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的若干具體措施。
海南 旅游 基礎設施
隨著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政策的出臺,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是推動海南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加快建設旅游強國的新舉措,是國家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新探索,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實踐,是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步驟。為增強國際旅游島建設和發展的保障水平和支撐能力,海南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及城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成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網絡。
加強進出島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形成網絡完善、布局合理、運行高效、與島外緊密相連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使海南島成為區域性交通樞紐。
(1)進出島通道。推進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加快海口至廣州、海口至南寧高速公路建設,對海口美蘭機場、三亞鳳凰機場進行擴能改造,2020年實現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2500萬人次和2000萬人次。加快博鰲機場建設,2012年開通運營。在做好規劃選址的基礎上,適時開工建設西部機場。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建設,盡快形成功能配套齊全的港口格局。將楊浦、海口、三亞、清瀾、八所等五個港口發展成為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區域性中心港口。加快建設郵輪、游艇碼頭,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推進國際郵輪母港發展;重點濱海旅游城市要逐步建設完善游艇基礎設施,在主要內河預留旅游航運通道和游艇碼頭發展空間。
(2)島內交通。2010年底開通東環鐵路,2015年底前完成西環鐵路電氣化改造以及楊浦支線鐵路的建設。穩步推進中線高速公路和萬寧至楊浦高速公路建設,形成“田”字高速公路網絡。提升現有國道、省道技術等級,打通主干道通往旅游景區的連接通道以及景區和景區之間的連接通道,改善農村道路交通條件。到2015年,海南島建成以環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為主干,國道為輔線,主干道與主要景區的觀光通道為延伸,升級達標的農村公路為補充的縱橫交織、四通八達的交通系統,形成島內2小時“旅游交通圈”。
(3)特種交通。加快環島觀光公路建設,滿足自駕車、房車、露營等旅游需求;規劃建設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及配套設施,滿足自行車、滑輪、步行等休閑交通需求;試開通運行連接部分旅游區的蒸汽機車線路,滿足個性化、研究性、專題型旅游需求。在旅游景區和濱海度假區推廣節能環保型交通方式,如電動觀光車、纜車索道、熱氣球、滑翔傘等。
以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安全經濟為目標,以確保總量、優化結構、合理布局、提高清潔能源比重為重點,建立多元化、清潔型、可持續的能源體系,滿足本島居民及旅游各產業能源需求。
(1)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建設好昌江核電一期項目,確保2015年投產,積極推進海南第二座核電項目建設。近期完成東方電廠二期燃煤機組建設。積極推進LNG發電項目前期工作,適時啟動西南部燃煤電廠項目,啟動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優化能源結構,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等新能源,逐步提高清潔能源所占比重。
(2)加快推進城鄉電網改造,提高電力保障能力。推進跨海電網聯網二期工程建設。優化完善島內輸供電結構,提高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啟動智能電網建設,以配電網智能化和客戶終端智能化為重點,開展終端負荷側智能用電和科學管理、智能化信息支撐平臺等相關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3)推進天然氣化工項目,建設四通八達的輸氣管網,滿足島內各大城鎮和主要景區的用氣需求。加快推進天然氣化工項目上馬,帶動楊浦LNG項目建設,規劃建設LNG倉儲轉運中心。加強油氣勘探、輸氣管道項目建設,完善環島輸氣干線管道,規劃中西部支線管道建設,加快城鎮儲氣站和配氣網路建設,提高燃氣普及率。推進戰略性石油儲備基地和南海油氣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建設,加快建立配套設施。
(1)強化水資源保障。集中推進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構建開源與節流并重,保護和開發相結合的水利資源利用體系和檢測與預警先行、防范和治理為一體的水災害防治體系。
(2)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按照遠期(2020年)全省75.90億立方米的總用水量需求,重點實施一批飲水供應、節水灌溉工程,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充分攔蓄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擴大利用海水。在做好環境影響論證的基礎上,近期開工建設紅嶺水利樞紐及灌區工程,做好天角潭、邁灣等水庫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完善全島以水庫和閘壩為節點,水系聯網、多庫串聯、城鄉一體、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網絡,并對供配水管網進行更新。水源安全率達到100%、中水回用率達到60%。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合理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做好雨水的滯留與利用工作。
(3)有效預防治理災害。全島提高防洪、防潮、防臺風的能力,建設重要城市防洪排澇工程,中部山區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沿海標準化海堤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善防洪、防潮、防臺風指揮系統和防御超標準災害預案建設,建立跨省合作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
加大以物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信息技術的全新利用,逐步形成感知更加透徹、互聯互通更加廣泛、智能化應用更加深入的“智慧海南”框架。
(1)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強主干網建設,建成覆蓋全島的語音、數據、圖像三合一的與全球互聯網的現代通信網。加強衛星通信,建設覆蓋全省大部分海域的衛星通信網,提升南海領域的應急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完善沿交通干線、連接重點城鎮和重要景區的光纖網絡,形成全省信息高速公路基礎框架。提升寬帶網絡規模,提高寬帶網絡速度,加大移動網絡覆蓋規模和強度,建設觸手可及、無處不在的寬帶無線網絡。
(2)促進“三網融合”。以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目標,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網絡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最終實現基礎網絡的一體化發展和信息內容的特色化競爭。將海南省作為廣播電視企業和電信企業雙向進入試點省份,鼓勵廣電企業和電信企業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積極發展“物聯網”,推進基礎通信網、應用網和射頻感應網的融合,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3)行業應用。整合食、住、行、游、購、娛等六大要素信息資源,建立集通信技術、互聯網與GIS一體化,實時數據庫聯機服務與多媒體展示相結合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系統。在海口、三亞設立具有宣傳促銷、咨詢預訂、投訴處理等功能的游客到訪中心,在交通樞紐、城市廣場、重要景區等旅游集散地建立游客服務中心,推動海南“旅游一卡通”應用。全面提升金融、商貿等行業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推動互聯網數據中心、呼叫中心、娛樂中心建設。建成并開通運營權威性、多語種、多功能的旅游官方網站。建立旅游誠信服務信息系統,推廣旅游電子行程單應用。
按照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總體要求,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在海南全島率先形成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1)居民及旅客飲用水。按照城鄉供水一體化的要求,統籌解決旅游區水質安全性較差地區,新建、擴建水廠 ,統一處理,集中供水,輻射周邊旅游區,滿足城鄉居民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在游客集散地和主要景區設置達到飲水標準的更捷取水設備。2013年城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2)污水處理。抓好在建污水處理項目的建設,確保按計劃竣工投產,推進規劃項目按期開工。加快城鎮和主要景區污水排放管網建設,擴展污水排放收集管網服務范圍,確保管網配套。逐步實行城鎮供水和排水的一體化管理。近期建設海口、瓊海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遠期建設各縣市主城區、工業區及其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與配套設施。
(3)垃圾處理。以區域中心城市、中心城鎮和較大村落為依托,構建三級垃圾處理設施與樞紐型垃圾轉運站相銜接的垃圾處理體系。規劃建設海口、三亞和儋州三個醫療垃圾集中處置中心。加快建設農村垃圾、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實現農村廢棄物和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
(4)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依托醫療救助、消防安全為主體的公共急救系統,構建旅游安全救援體系。規劃用地和大型項目建設預留足夠空間做疏散場地,配置必要的救生設施;酒店、景區等旅游場所設置安全標識,配備安全設施和人員。
F590
A
1005-5800(2010)12(c)-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