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分院 張 文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管理分院 滕文慶
三亞市“十二五”旅游發展戰略研究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分院 張 文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管理分院 滕文慶
本文通過分析三亞“十二五”旅游發展的經濟社會基礎和環境,結合三亞“十二五”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三亞旅游發展總體思路及目標,指出“十二五”時期三亞旅游發展的戰略重點。
三亞 “十二五” 旅游
1.1 經濟方面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預計地區生產總值2010年達到200億元(未含農墾,下同),“十一五”期間平均增值16.8%,2010年人均GDP達到39000元,全市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4.8%和12.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生的到顯著改善;城市市政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以文明生態村為載體的三亞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面貌進一步改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成效顯著;三亞旅游對周邊地區拉動力提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有所增強。但也存在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有:經濟總量小,綜合經濟實力有待提升;產業基礎薄弱,單一性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待增強;城鄉之間、南部與北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仍較為明顯,發展協調度有待提高;交通、能源基礎設施經過“十一五”前中期的加快發展后其滯后性開始顯現,瓶頸制約有待突破,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有待完善和強化;社會事業建設欠賬較多,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加強。
1.2 社會方面
“十二五”時期,是全國經濟戰略性轉型和海南省全面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時期。這為三亞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使其面臨嚴峻挑戰。國內消費需求的提升,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將有利于三亞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未來5至10年內將是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上升期,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將為三亞旅游業實現新一輪發展提供重要機遇。國內新興戰略性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為三亞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及培育新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外在需求,沿海發達地區金融、商貿、物流、創意、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的擴展和服務外包,有利于三亞新興產業乘勢而上。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關系明顯增強,與東盟、南亞等周邊國家的經濟關聯度明顯提高,有利于三亞與世界經濟更密切的交流中吸引更多要素的流入,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多方面合作中進一步提升城市地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將直接促進三亞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邁上新臺階。隨著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建設低碳社會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三亞具有增加碳匯的巨大潛力和低能耗的產業結構,為先行建設低碳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國外旅客人數受到影響;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使全省各地的發展都在加速,來自其他地區的競爭進一步加劇等。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按國際通行做法高標準推進旅游和相關現代服務業發展,爭當排頭兵,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和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的挑戰?,F代服務業和新型產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積累和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基礎,這兩方面都是三亞的“短板”。
2.1 總體思路
將繼續圍繞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國際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奮斗目標,堅持高端取向、提升城市品質的基本思路,按照“做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排頭兵和先遣隊”的要求,實施“旅游龍頭、六業支撐”產業發展戰略、東西南北中全方位擴展以海棠灣為重點的區域振興戰略,全面加快三亞國際旅游城建設。以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龍頭地區和建設我國旅游國際競爭力的代表性地區為標桿,加快推進旅游要素按國際化要求高標準配置,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旅游相關產業發展,提高經濟發展內生力;加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努力把三亞建設成旅游業及相關現代服務業在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創先建成世界一流的休閑度假旅游勝地。
2.2 發展目標
到2015年,三亞市綜合經濟實力將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8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8000元。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比重達到50%以上。城鎮化水平達到57%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海南省領先水平。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更大進步,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國際旅游島建設初見成效,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到2020年,將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5%以上,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比重達到55%以上。城鎮化水平達到63%左右。生態環境達到更高、更好的水平,基本建成國際化程度高、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3.1 健全旅游高端產品體系
加快以海棠灣為重點的海灣一線具有綜合功能的高端酒店群建設;大力培育油輪度假、游艇度假、游船度假、海島度假和濱海度假為主的高端海洋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合理規劃布局發展以高爾夫運動、溫泉養生旅游、健美與康療旅游和山地雨林休閑度假旅游為主的休閑運動康體養生類度假旅游產品;積極發展以購物旅游、娛樂體育、節慶賽事旅游和會展會議旅游為主的娛樂、時尚與商務旅游產品;發掘和開發以天涯文化旅游、黎苗文化旅游和創意文化旅游為主的文化旅游產品和特殊鄉村旅游。
3.2 優化旅游業發展空間結構
科學規劃和布局景區景點,精心設計旅游線路。打造“一心、一帶、一軸、兩灣、三區”的旅游空間大格局。以三亞主城區為中心,加快旅游綜合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提升主城區的旅游服務功能;以海棠灣—梅山一線海岸帶為重點,強化海岸景觀建設,有序增加岸線的旅游度假設施,打造一流的熱帶濱海度假旅游帶;以大三亞灣和海棠灣為重點,大力開發海上旅游;沿224國道建設展示三亞熱帶自然和人文景觀特色的生態與文化景觀軸;沿東線高速公路重點建設海棠灣國家海岸,打造包括亞龍灣、蜈支洲島、南田溫泉等景區景點的世界頂級濱海度假旅游帶;沿西線高速公路重點建設崖城歷史文化名鎮,建設包括天涯海角、西島、南山、大小洞天等景區景點的文化、觀光旅游帶;北部熱帶雨林和山地丘陵地區,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建設好山林保育區及規劃好發展預留空間的同時,合理布局開發熱帶雨林主題公園和鄉村旅游項目,帶動山區、落后地區和周邊市縣發展。
3.3 鞏固提升擴展國內外客源市場
打造“美麗三亞,浪漫天涯”的城市形象,加強營銷推廣力度,鞏固擴大國內市場,大力拓展國外市場。國內客源方面,鞏固提升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環渤海灣地區為主的傳統客源市場,擴展西南和中原地區為主的新興市場,爭取旅游客源地由省會城市向非省會大中城市延伸。海外客源方面,鞏固擴大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俄羅斯市場,以及在華外國人等主要客源市場;大力拓展西歐、北歐、北美、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
3.4 提升旅游服務業水平
推進旅游服務標準化和國際質量認證,在旅游餐飲、住宿、交通、景區、旅行社、導游、購物及應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在交通樞紐、景區、城市廣場等旅游集中的場所設立有課服務中心。建設具有宣傳促銷、咨詢、預訂、投訴等功能的綜合性旅游服務平臺,健全旅游公共服務網絡。完善旅游標識系統。強化管理規范、清潔衛生、方便旅客的旅游廁所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預警和應急機制,完善應急救援、公共醫療、衛生檢疫防疫等安全救助體系。
3.5 加強旅游市場管理
建立健全政府引導、行業自律、企業依法自主經營的旅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旅游立法工作,完善旅游相關法規。依托信息技術,提升三亞旅游管理水平。加強旅游行業誠信體制建設,規范景區門票價格,整治“零負團費”、虛假廣告等,嚴厲打擊價格欺詐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推進旅游綜合執法,建立健全旅游投訴處理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強化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
3.6 積極發展旅游商品、用品加工業
發揮三亞海鮮品種、熱帶水果豐富的優勢,著力發展以海鮮食品、熱帶水果和特色食品為主的土特產品加工業。結合三亞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著力發展以旅游日常用品、民族工藝品和特色工藝品為主的旅游工藝品加工業。
[1] 韓佳伸,滕文慶,陳延理.在國際旅游島背景下三亞市入境旅游現狀研究[J].中國商貿,2010,(12).
[2] 詹鵬,陳延理.在國際旅游島背景下三亞旅游發展現狀探究[J].中國商貿,2010,(15).
F592
A
1005-5800(2010)12(c)-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