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學院旅游與經濟發展學院 羅永常
論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中的六大關系
—— 以黔東南民族旅游村寨為例
凱里學院旅游與經濟發展學院 羅永常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獨特的文化要素及其載體,是一類特殊的旅游資源,也成為當今文化體驗旅游的開發對象和目的地。然而,現實旅游開發中面臨許多困惑。本文基于貴州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的現實問題,提出了旅游開發中“傳承與發展、外力與內力、深度與適度、小眾與大眾、特色與綜合、節日與平日”等至關重要的六大關系,并就如何處理這些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 旅游開發 六大關系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是指由于地理或歷史等原因,在一些特別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當地文化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現代化的影響,仍然保存著一種較原生的、未經改變的傳統民族文化的社區(國外學者也稱之為土著社區)。在我國,越是偏遠、封閉、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其保存的傳統建筑、服飾、歌舞、節日、習俗就越完整。這些傳統的民族文化既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許多傳統社區日益成為當今文化體驗旅游的開發對象和熱點目的地。但由于這類社區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一些制約因素,旅游開發實踐中也存在著不少困惑和矛盾。比如開發品位不高;開發深度不夠;旅游綜合效益差;開發帶來的資源與環境的破壞、過度性開發引起的商業化、庸俗化等諸多問題[1],許多景點生命周期十分短暫,難以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
黔東南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從黔東南的開發實踐看,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面臨的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有良好的旅游資源卻無真正的旅游產業:黔東南有眾多的特色旅游村寨,號稱“貴州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艦”,然而,由于沒有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一直不能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目前,除了雷山西江千戶苗寨有一定的規模外,多數旅游村寨都沒有做大旅游產業;第二,有節日的熱鬧卻無持續穩定的客源:節日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時段,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的看點和賣點。但“節日熱鬧節后冷清”一直是多年來黔東南民族村寨旅游無法回避的“硬傷”;第三,有短期的繁榮卻無持續的發展后勁。一些旅游村寨開發后,由于多種原因,往往變得“民風不再淳樸、環境不再寧靜、百姓不再支持”,從而很快衰落。幾年前來客必到的凱里市南花村如今幾乎無人問津就是例子;第四,有熱鬧的開發卻無老百姓真正的受益。村民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弱勢,許多村寨的旅游開發是由政府有關部門和外來開發商主導,群眾受益面不大;第五,旅游開發品位不高、開發深度不夠。多數村寨仍以觀光旅游為主,產品層次低,單一雷同,僅局限于看表演、參觀寨容寨貌、吃農家飯、照照相,缺少高水平的,參與性、文化體驗性強的旅游項目策劃,對民族文化內涵挖掘和體現不夠,留不住游客,旅游綜合經濟效益不高,總體來看缺乏開發的深度;第六,過度開發引起的資源與環境的破壞。旅游開發后,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傳統社區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鄉風民俗受到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沖擊,民風不再純樸,文化自信心逐漸喪失。另一方面是村寨傳統文化景觀的破壞,一些村落成為景區以后,停車場、餐飲設施、賓館和道路交通的建設破壞了村落獨有的儒雅和幽靜;第七,當地社區的參與不足造成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政府過度的干預甚至是與村民逐利的行為,加上外來資本和勢力的過度介入和對旅游開發的控制,村民參與不足導致社區支持度下降、干群商群關系緊張等問題。
本文認為,要解決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的這些困境和問題,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好旅游開發中“傳承與發展、外力與內力、深度與適度、小眾與大眾、特色與綜合、節日與平日”等六大關系。
3.1 要傳承文化更要社區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存完好的社區往往是相對封閉、落后的地區。作為一種文化的特殊類型或一種文化的特殊階段,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這些傳統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和保護價值,有的還不乏許多值得弘揚的文化特質,值得加以傳承和保護,但落后的現實又使發展成為這類社區面臨的頭等大事。有關文化保護的諸多措施在促進社區發展方面作用不大,旅游開發似乎能促進發展,但旅游開發是一把“雙刃劍”,實踐證明旅游開發既能保護民族文化、帶動社區發展,也能毀了民族文化[2]。因此,在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問題上,強調文化保護的同時必須正視社區的發展問題,不能只為了文化保護而忽視民眾的發展權,社區的民眾有選擇自身文化發展道路的權利,有分享現代文明成果的權利。
3.2 要外力更要內力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的旅游開發需要外力更需要內力。這里的外力是指政府的支持、專家學者的幫助、外來資本的進入等,內力則是指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身發展能力的提高。如前所述,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傳統社區,往往是相對封閉和經濟落后的地區,旅游開發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專家的幫助和必要的外資介入。但有一個客觀事實,村民是村寨的主人,是民族文化的擁有者、傳承者和展演者,沒有他們的認可、接受、參與、支持,村寨的旅游開發是難以成功的。民族文化的旅游開發必須充分尊重社區的文化、環境、經濟模式和傳統生活方式、傳統行為,尊重當地普通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充分鼓勵和保證社區群眾積極參與旅游開發,不僅要參與決策、規劃,還要參與項目經營、管理,并在參與中取得旅游收益并最終提高村民自我發展能力。如何形成一套社區群眾參與旅游開發的有效機制,特別是社區普通群眾從旅游開發中獲益的機制,是當前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需重點解決的問題。本文認為,社區參與層面是無窮的,只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少數民族傳統社區的旅游資源潛力,就能找到各種參與并獲益的途徑和方式。
3.3 要深度更要適度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既要深度更要適度。深度開發,就是要進行深度的文化挖掘、深度的旅游產品設計,達到深度的文化體驗,強調村民深度的參與,達到社區深度的獲益。但是,少數民族傳統社區社會經濟狀況、民眾心理及綜合素質、旅游資源類型及其賦存狀況都十分特殊,同時還是自然與人文生態的雙重脆弱區。旅游開發面臨著文化保護、扶貧、生態環境建設等多重壓力和難題,要實現這類地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強調“適度開發”。“適度開發”的本質和目標是可持續發展。所謂“適度”的旅游開發,是指既開發出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擁有特定而穩定的客源市場的旅游產品,又有利于資源本質的保持與提升,同時保持自然和人文生態系統平衡的一種可持續的旅游開發狀態[1]。目前,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多數問題都與開發的“不適度”有關。因此,適度開發至關重要。目前,黔東南旅游開發的“不適度”問題既存在開發不足造成的資源浪費,也存在開發過度帶來的文化破壞。針對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文化旅游資源的特點、賦存狀況、開發目標等的特殊性而言,結合目前開發中的一系列不適度問題,本文認為,環境改造的適度、游客規模的適度、文化展示的適度、開放范圍的適度、參與的適度、游客量的適度、外力介入的適度等都是影響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須站在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高度,從多角度建立“適度開發”的指標體系,將旅游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小,從而有效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并為旅游者提供傳統文化的深度體驗需求。
3.4 要小眾更要大眾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的開發到底應該是“大眾旅游”還是“小眾旅游”一直是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一個開發理念的問題,它關系到旅游開發的市場定位、產品開發導向與開發類型、開發的規模與效益、游客體驗的質量與旅游的可持續性問題。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命題。從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體驗旅游,真正的游客來這里追求的是一種文化體驗或者遁世感覺,需要的是寧靜而不是喧囂,只有小眾旅游才能確保這種體驗感覺。但是,沒有大眾旅游,就沒有人氣,就沒有規模和效益,民族村寨只能永遠停留在有旅游現象而沒有旅游產業的“背包客”旅游階段。因此,少數民族傳統社區的旅游開發既要做小眾旅游產品,也要做大眾旅游產品。
3.5 要特色更要綜合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旅游開發要強調主題和特色,也需要樹立綜合的資源觀和產品觀。民族村寨并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旅游資源,還有自然性旅游資源和社會性旅游資源,不僅有觀賞性旅游資源,還有度假體驗、休閑、探秘旅游資源。目前,許多民眾村寨旅游開發只注重村寨人文資源的觀光性開發,游客參觀村寨、觀看表演,最多停留半天吃一頓飯就走人,體驗項目太少,村寨留不住客人。要進行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度開發,不能只在村寨內部做文章,要將開發延伸到村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秀麗的田園風光上來。自然生態與田園風光是指特定民族社區周圍地理環境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事物和因素。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民族社區都可能有著不同種類的自然生態與田園風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域偏僻,千百年來和大自然和諧相處,許多村寨周圍環境往往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生態,有關地質、地貌、氣象、水文,尤其是生物等多種類型的具有旅游價值的資源得以保存下來,不僅具有科考、探險、修學的價值,同時也具有觀賞、休閑、娛樂、健身的功能。此外,一些人工自然景觀(如梯田、果園、農作物)、優美的田園風光,甚至清新的空氣,對游客(尤其是城里人)都有很強的吸引力,是開展散步、徒步、遠足、登山、劃船、森林探秘、溶洞探險、研究動植物及生態學、觀賞自然景觀等生態旅游活動的對象。
3.6 要節日更要平日
少數民族傳統社區節日文化豐富多彩。節日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場景和時段,是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文化旅游最大的看點和賣點,舉辦節日也是很多地方政府開展旅游宣傳、提高知名度的主要措施。但是,再熱鬧、隆重的節日也是短暫的,靠密集辦節的方式雖然能吸引部分游客,但對一個舉辦節日的縣市來說,節日一年只有一個,一個節日最多三、四天,勞民傷財大半年就是為了這幾天,真正的旅游市場卻并不一定買賬。旅游地的吸引力應該是持續的、日常性的,多數節日僅起到宣傳、擴大知名度的作用,對旅游地的建設似乎起不到真正的促進作用,但負面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勞民傷財;二是節日期間人滿為患帶來的一系列后果;三是容易出現與平常事實不符的旅游宣傳形象,被誤導的游客在非節日到訪時常常大失所望,而游客的不滿又反過來影響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因此,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文化旅游開發不能只會辦節和僅僅滿足于辦節,要從長計議,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和條件開發出日常性、四季性的旅游項目和產品。
[1] 羅永常,少數民族傳統社區文化旅游適度開發初探[J].貴州民族研究,2009,(5).
[2] 孫敏.旅游是一把雙刃劍——專家學者點評云南[J].中國國家地理,2002,(10).
F590
A
1005-5800(2010)12(c)-167-02
凱里學院“旅游管理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貴州省教育廳2008年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策劃與產品設計—— 以黔東南為例(08GH039)。
羅永常(1963-),貴州黎平人,凱里學院旅游與經濟發展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教授,主要從事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