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承芳
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新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而在這一過程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其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那么,語文教學怎樣實現素質教育的理想呢?筆者以為重中之重是必須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
傳統語文教學更為注重知識的傳授與講析,而素質教育除此之外,更為關注的是人本身,強調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唯一主體,教育者必須以人為本,尊重、理解、信任、關心每一個學生。張志公先生說:“傳統語文教學頭緒很簡單,一點都不復雜。一共干兩件事,一是花大力氣對付漢字,一是花大力氣對付文章。”這里強調了語文讀與寫的功能。他還說:“語文教學始終處于一種自發和非發覺的、憑朦朧的感覺和經驗辦事的狀態,靠老師耳提面命,靠孩子去體會、探索。這種情況應該改變。當然,不能把語文課搞成一門純粹的知識課,而是以知識為主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的養成為依歸的課。”這也正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應注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各種素質。這些素質是學生做人的基礎,也是他們成才的基礎。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學生需能讀書,需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的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處理好“知”與“人”的關系,真正實現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素質教育以人為本,教育理想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培養新世紀的現代人。為實現這一教育理想,必須打破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探索一些新的、與教育理想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以體現素質教育的特征。而不論哪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都應著重強調以下四點:
1.學生參與的主體性。素質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因為知識的激活與內化,離不開主體的實踐。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實現教育理想的主要方面。語文教學中也必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要由老師講授為主變為以學生練習為主。課堂上保證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2.教學方式的實踐性。“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法要為學法服務,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實踐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氛圍,讓他們充分發展興趣。給學生知識也要有傳授之術,高明的傳授之術應該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勵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而不是奉送知識。靈活多樣的語文教學方法,其共同特征都應重視實踐性,重視學生主體的作用,重視學法的研究與指導,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一點興趣,少一點約束。
3.教學時空的開放性。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自生下來就開始學習它,社會生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大環境。因此,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課堂45分鐘的學習,社會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學語文的機會。語文教學既要重視語文的理想化色彩,又要重視語文的生活化色彩。一方面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的氣息和文學色彩;另一方面,語文還是一種交際工具、思維工具、思想工具,凡生活處即有語文。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正因為語文的這一獨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時空的開放性。在各個學科中,語文是最能體現開放意識的一個門類。語文學科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它的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與生活的聯系最緊密。過去的教材由于強調語文的學科體系,不太關注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大量的讀寫訓練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活力,不但脫離了語文所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也打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在這一點上做出了重大修改,初中階段強調了閱讀、寫作、口語、實踐等內容的生活化,高中則關注人文精神,是符合現代語文教育的時代潮流的。
4.學習成果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說,是否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語文與傳統語文的根本區別。知識經濟社會將是一個學習的社會、競爭的社會、創造的社會。知識經濟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具有自學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且人格健全、能夠自己主宰自己的人。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著眼點,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盡可能地給學生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學習的具體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大膽思維,大膽創新,保護學生的創造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我們的教育也要把人當成世上那些絕不可能相同的樹葉。要知道,楓葉有自己的火紅的顏色,楊柳則有自己的婀娜的身姿,它們的互異性才構成了自然美景。語文教學不是通過培育讓楓葉、楊柳都成為規格一致的物種,我們的責任是提供肥料和水,負責把它們澆灌成茁壯的千姿百態的樹木。所以,在課堂上要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在實踐中鼓勵他們的“異端邪說”,在選擇上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把他們當成平等的對象,多給他們提供動手的機會,解放自己,也解放他們。
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工作的主導地位必須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相協調,這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也是指導語文素質教育實踐的基本法則。
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本身的素質,它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前提。水從高處向低處流,是因為高處的水與低處的水存在著“水位差”和“勢能差”;同樣,“電荷”的流動是因為“電位差”的存在。推及到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必須存在“信息差”、“能力差”和“人格磁場差”,而且往往是這種“差”越大,教育越游刃有余,越有效。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浸染。語文教學的目標是通過主體的活動、實踐,培養語言素質、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制造在老師的指揮下、家長的壓迫下機械從事語文學習的應考機器。
新一輪課改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中開始了,當前的語文教學應當具有大視野、大容量、大手筆的氣魄,以迎接新的挑戰。只要我們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和精髓,并使之在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都真正能落到實處,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對人的關懷,那么,素質教育的理想——實現人的現代化即培養有知識、重理性、敢于實踐和創新的現代人——就不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