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鳳
“也”、“矣”、“哉”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三個均可用于句尾的語氣詞,這三個文言虛詞在翻譯上均可不譯,即便是將其譯出在意義上也無很大差別,但是在表達語氣和情感上卻大有乾坤。
“也”字可用于句中,用于句中主要是表示停頓。例如:
①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論語·先進》)
②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第①句中的“也”字是用在主語之后,是主謂之間的一個停頓,除舒緩語氣之外,也有突出主語“求”這個主語的作用。第②句中的“也”字是用在一個時間的修飾詞之后,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也”字用得更為廣泛的是用于句末,且和“矣”、“哉”有細微差別。例如:
①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②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項脊軒志》)
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庖丁解牛》)
④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之死》
⑤明星熒熒,開妝鏡也。(《阿房宮賦》)
⑥媼之送燕后,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觸龍說趙太后》)
以上這六個例句都是用一個句末語氣詞“也”來表判斷。第①句是對“嫗”的身份地位進行判斷。老嫗是已逝祖母的婢女。第②句指出枇杷樹是“我”妻子死那年親手種植的。第③句用一個“也”判斷指出“我”的追求的是自然的規律。第④句用一個“也”指出亡“我”的原因是天意,而不是戰爭的罪過。第⑤句除了指出星光閃爍,是打開了梳妝鏡之外,還給人以疑惑之后的豁然開朗之感。第⑥句點出趙太后送燕后出嫁之時握著她的腳后跟哭泣的原因。故當“也”字表判斷時主要是對人的身份地位、籍貫進行判斷,或是對事的性質或原因進行判斷。
“也”除用來表判斷之外,還可表示說話人對所說的事情深信不疑。例如:
①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
②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③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祭十二郎文》)
④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第①句中的“也”字把子路對自己治國方略的極度自信展現出來了,也展示出了子路的輕率和魯莽。第②句是孔子所說,認為“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用一個“也”字就把儒家修身的基本內容——“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斬釘截鐵地表達出來了,若換成其他的字如“矣”字則沒有這種意味。第③句中的三個“也”字則把韓愈接到十二郎噩耗之后的急劇心理變化刻畫出來了,前兩個“也”是韓愈接到十二郎噩耗之后情感上的堅決否定,后一個“也”則是報喪信件擺在眼前不得不對先前的堅決否定產生的一個懷疑和對殘酷現實的接受。第④句則用一個“也”字收尾把作者的中心論點鮮明而肯定地亮出來,點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因為賄賂秦國。
“矣”字則多用于句末,不表判斷,主要是進行敘述。例如:
①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國論》)
②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③五十一年,復援赦減等謫戍,嘆曰:“吾不得復入此矣! ”(《獄中雜記》)
④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⑥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
以上六句中的“矣”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都用來表示一種敘述。但所敘側重點和所表示的情感又有不同之處。第①句中除對割城以賂秦無法滿足秦的貪欲之事敘述出來之外,也寫出了六國割城以賂秦無法滿足秦之貪欲的無奈。第②句除敘述莊宗得失天下以為前面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作論據外,也飽含作者對唐莊宗得天下之后又迅速失天下的一種惋惜之情。第③句則明顯地有一種嘆惜之情在其中。第④句主要是一種既成事實的敘述,但一個“矣”字又讓我們讀到廉頗在秦王面前那種不屈不撓的剛性。第⑤句除敘當年妻所手植枇杷樹的現狀之外,又給人以濃濃的物是人非之感,讓讀者能品味作者那深沉而綿長的內心傷痛。第⑥句大意是“假使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成為披發垂肩衣襟左開的野蠻人”,這是對事物可能性的一種敘述,在這種敘述中又有一種慶幸之意在其中。
總之,“矣”字除表敘述之外,還可委婉含蓄地表達出情感。
“哉”字也多用于句末,主要用來表達情感,且表達的情感要更強烈、更直接。例如:
①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祭十二郎文》)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③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伶官傳序》)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解牛》)
⑤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蘭亭集序》)
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賦》)
以上例句中的第①③④⑤句“哉”字緊跟在明顯表達情感的詞語之后,使得情感表達得更為強烈。第①句是出現在全文的結尾部分,此時作者的感情達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深哀劇痛的程度,若沒有加上語氣詞“哉”,則無法表達出作者的痛悼之情。第③句用語氣詞“哉”結尾則將唐莊宗實現父親遺命之后的一種志得意滿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第④句用語氣詞“哉”字把文惠君聽庖丁之言之后的一種極度的贊嘆和認同表達出來了。第⑤用語氣詞“哉”字把作者領悟到生命短暫、宿命難逃之后的悲痛抒發出來。第②句中的句末語氣詞“哉”雖不是用在明顯表達情感的詞之后,但感情表達同樣強烈,在這個句子里作者不是對某個既成事實或可能實現情況的敘述,而是對當朝統治者發出的吶喊,希望當朝統治者能以六國破滅為自己的前車之鑒,若把“哉”字換成“矣”字則無法把作者對社稷江山的憂慮之情表達出來。第⑥句“哉”字和一個表示強烈反問語氣的“豈”字搭配使用,感情表達極其強烈。
“也”、“矣”、“哉” 三個語氣詞從其位置來看,“也”字可用于句中也可用于句末,“矣”、“哉”則多用于句末。從其所表達的情感和語氣來看,“也”多表示一種肯定語氣,表示說話人對所說的事情深信不疑;“矣”主要表達一種陳述語氣,且在陳述過程中委婉含蓄地表達情感;“哉”則主要用來表達情感,且表達的情感要更強烈、更直接。“矣”、“哉”兩字表達的情感之別可謂:“矣”字如“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一般婉約悠長令人回味,“哉”字如“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一般直接豪邁讓人暢快。
了解“也”、“矣”、“哉”三字字中乾坤,不僅有助于我們把握文章大意,更有助于我們去理解文言作品的思想情感、領悟文言經典的華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