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文學類文本閱讀主要涉及散文與小說,這類閱讀反應在考題中的特點,一是所占的分值比重大,二是題目相對較難,同時得分點也不容易把握。因此,如何占領文學類文本閱讀這塊高地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學生來說,要想攻克文學類文本閱讀,得到可觀的分數,必須明確考綱及考試說明的精神。學習過程中,有綱可依,必事半而功倍。
2010年高考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明確列出了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試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應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綜合C:(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D:(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3)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F:(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2)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所謂精品文本,就是在結構、文采、意蘊、哲理、人物性格塑造、細節描寫及環境描寫等方面有值得人們去思考、品味、學習的好文章。而這類文章往往是考試的首選。但學生不管在平時一般性的閱讀中,還是在做題中,所見所讀的文章雖數不勝數,但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痕跡的卻很少,加之現在教育的現狀,雖說減負已提倡了好多年,教育部一直三令五申,但學生的作業負擔卻依然很重,幾乎或根本沒有時間閱讀,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在閱讀的有限文本中,積累精品文本,以備反復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精品文本,將有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對同一類文本的把握。
宏觀意義上的閱讀,方法很多,這里只談一談考試中文學類文本閱讀的一些快捷有效的方法。
1.讀考題,抓關鍵。對于文學類文本閱讀而言,讀題、勾畫信息有著重要的作用。讀題是為了明確考試的方向,勾畫題干信息則是為了減少學生記憶題干的信息量,確定重點閱讀區間,增強讀文做題的高效性。如何勾畫題干重點信息呢?第一,抓主干。例如,2008年北京卷第18(1)抓主干可簡化為:畫線句結構上的作用是;18(2)可簡化為:“驚醒”好在哪? 第二,抓關鍵詞。2008年北京卷第17題B項可抓 “換上新裝的爬山虎”、“情感”;E項可抓“寫秋句”、“是為了”。 兩三行的文字,只要記住這幾個詞,就能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有針對性地畫出與題目相關的信息,從而有效確立答題區間,閱讀的目的性自然也會更明確了。
2.讀文題,看作者。“解題”即理解文章的題目。題為文眼,理解文章題目,有三點好處:第一,可有效把握寫作內容。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通過解讀題目,我們可以把握住作者寫作的時間(秋天)、地點(碧云寺)、內容(景色)。第二,可以把握文章主旨及情感。例如,2008年全國卷Ⅰ《陽關古道蒼涼美》,“蒼涼”一詞點明了作者借陽關古道所要表達的情感。第三,可以引發讀者閱讀興趣及思考。例如,2008年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河有兩岸,是大家所熟知的,而本文題目“河的第三條岸”就讓大家匪夷所思了,究竟“第三條岸”是什么呢?帶著這一疑問,讀者便會迫不及待地、認真地讀下去,看個究竟。“看作者”就是知文論人的過程。要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必須了解其作者,因為文章往往是作者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的展現。了解了作者,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文章的部分內容。
3.讀文本,畫信息。打漁要靠“網”,做題要靠“綱”。在讀文的過程中勾畫的信息,就是做題的“綱”。那么,應勾畫哪些信息呢?第一,題干里涉及的信息。第二,文章引領句、段的中心句、過渡句、主旨句、抒情議論的語句、意蘊豐富的語句、細節描寫的語句等。這些語句串聯起來,便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流露了作者的主要觀點,對完成后面題目將有極大的幫助。
4.用信息,做考題。利用前面篩選的信息做題,還要做到思考的規范、要點的全面。勾畫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解答問題時,還要再回歸文本,反復閱讀,結合語境,聯系現實。切忌拋棄文本,主觀臆斷。
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段的作用、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人稱等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段的作用、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人稱的常用術語,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
1.段的作用。①開頭段:統攝全篇、領起下文、渲染氣氛、奠定情感基調。②過渡段:承上啟下(承上或啟下)。③結尾段:呼應前文、深化升華主旨、卒章顯志。如2009年山東卷第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說自己‘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有‘隨便走走’的習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2009年江蘇卷第11題“開頭一節的三個問句,對文章內容的表達有什么作用”,就間接地考查了開頭段的作用。
2.表現手法。①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②抑揚: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③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氣氛。④以小見大:以小見大,表現人和事。⑤對比:突出人、物的特點。如2008年福建卷第16題“請你從取材和語言兩個方面對本文作簡要賞析”就是對以小見大的手法進行了考查。
3.表達方式。①肖像描寫:以形傳神。②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③語言描寫:言為心聲,表現人物性格特點。④心理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⑤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⑥白描:簡筆勾勒,間接、準確、傳神。⑦工筆描寫:精雕細刻,纖毫畢現,具體生動。⑧細筆描寫:準確、傳神、鮮明。⑨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⑩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11]敘后議論:畫龍點睛,點明題旨。[12]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1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14]間接抒情:寓情于景,表達含蓄。如2008年浙江卷第19題 “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寫所用的手法并簡析景物描寫的作用”即對景物描寫方式進行了考查。
4.修辭方法。①比喻:生動形象,化無形為有形。②夸張:表達感情更強烈。③擬人:表達親切有情趣。④對比: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形象鮮明。⑤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⑥排比:一氣呵成突出強調。⑦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2008年天津卷21題C項“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樂音從馬蹄下升起,把你和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喻和借代的修辭手法”就考查了比喻和借代這兩種修辭。
5.人稱。①第一人稱:便于直接抒情。②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③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如2005年湖北卷第20題(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種敘述人稱,其作用是什么”就考查了對第二人稱的使用。
新課標“閱讀與鑒賞”目標第一條明確規定:“逐步加深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認識。”由此看來,閱讀教學必須與生活聯系。早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劉國正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就變得枯燥乏味,結合生活就有了豐富的內容、充實的活力。”所以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文學類文本的答題質量,就必須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文本,來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的真本領。
總之,只要我們吃透考試大綱,掌握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方法,強化訓練,掌握技巧,提升能力,閱讀這根“魔杖”,就會散發出它的魔力,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上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