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彭金華
追溯文學史上的第一聲“猿啼”,大概起源于屈原的《河伯》:“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從此,凄清的猿啼聲在文學的長廊里此起彼伏,引無數遷客騷人頻頻回首、一掬清淚。在唐代,詠猿詩大為興旺。唐詩中,凄厲、哀婉的猿聲,經常被用來渲染、烘托生命末路的悲傷氛圍,傳達古代文人普遍感悟的命途多舛和懷才不遇的苦難心情,而且把每一種情感都寫得至深至悲,徹骨透心,形成了濃重的悲劇意味。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呢?古人云:“賦詩言志。”孔子曰:“立象以盡意。”就是說詩人創作的動機在于表達思想感情,感情應先于意象。因此,要探究唐代悲苦的猿意象大量涌現的原因還要從那個時代的具體背景以及文人的思想活動入手。綜合分析,唐代成為歷史上詠猿詩最興旺的時代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在唐朝,舉國上下奢于宴游,不以耽玩為恥,漫游熱情最高的當屬文人,他們在兼濟天下的儒家文化的浸淫之下,大多胸懷“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常常不得不游歷四方,廣交朋友,增長閱歷,干求功名,因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漫游的社會風尚。巴蜀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山水自然景觀優美,那一帶特有的山水風光、文物古跡深深地吸引著他們,而古代的長江三峽氣候條件比較適宜猿猴等靈長類動物的生存,多風的秋日,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因此,唐代文人詩作中自然就頻繁地留下了“清猿啼“的影音資料。
謝元魯先生曾經根據《冊府元龜》的記載統計“唐代官吏貶謫左降的地點共有61個”,而且主要是在南方的長江下游,被貶的官員大多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他們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素養和治國安邦的抱負,這就注定了他們的被貶必將是一次人生的苦旅。白居易《琵琶行》:“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天高地迥,號呼靡及,他們的精神訴求只能借凄切的猿啼聲得到滿足。認真閱讀這類詩歌,不難發現其思想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抒發羈旅之愁。沈德潛《古詩源》注云:“三峽……林木高茂,猿鳴至清,行者聞之,莫不懷土。說猿聲之悲始此。”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秋晚霜天,白雁南來,更勾起詩人思親懷鄉的情感。白居易《舟夜贈內》:“三聲猿后垂鄉淚,一葉舟中載病身。”岸上不時傳來的猿的悲啼之聲,使客居異鄉疾病纏身的詩人不由潸然淚下。蘇拯《聞猿》:“秋風颯颯猿聲起,客恨猿哀一相似。”張祜《題弋陽館》:“吳溪漫淬干將劍,卻是猿聲斷客腸。”同樣都以猿哀聲襯托飄泊天涯的苦恨和斷腸。
2.傾訴遭遇之悲。元稹曾經有過兒女,可能早夭,他的《哭女樊》:“秋天凈綠月分明,何事巴猿不剩鳴。應是一聲腸斷去,不容啼到第三聲。”《哭女樊四十韻》:“馬無生角望,猿有斷腸鳴。”多次以凄切悲傷的猿啼襯托內心的喪子之悲。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此詩寫于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后,詩人離開混濁的帝京,來到這水清如鏡的清溪畔,“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理想的破滅對于胸懷濟世之才的詩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詩人借猿啼創造了一個情調凄涼的清寂境界,入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為自己而悲,所以,面對清溪之水,縱然感到“清心”,但詩人內心落寞悒郁的情緒油然而生。
3.坦露憂國之苦。“杜少陵有句皆憂國”,他在《登高》中寫道:“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創作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上高處,感受獵獵之風,聆聽空谷猿鳴,憂國憂民之情與老病孤愁之感在內心激蕩。《秋興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身在孤城,落日西斜,遙望北斗,思念京華,在這樣的時候,聽到幾聲悲切的長猿鳴嘯,禁不住淚如雨下,詩人借助猿聲吐露自己憂國憂民的心聲。
4.描寫別友之憂。王昌齡《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詩人宕開一筆將眼前情景推開,以“憶”字勾勒,為友人虛構了一個境界: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瀟湘之上,那時風住雨收,孤月高懸,猿啼凄清,詩人從視(月光)聽(猿聲)兩個方面刻畫出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環境,既寫出了好友分別后的愁緒滿懷,又寫出了作者送別魏二時難舍難分的情感。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客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猿啼”、“客散”、“暮”、“江頭”七個字,沒有一筆架空,將送別的環境,點染得“黯然銷魂”。暮靄沉沉,旅人揚帆,送者星散,悲凄的猿啼聲不絕于耳,此時尚留在江頭,即將分手的詩人與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動情呢?
5.坦陳被貶之痛。劉禹錫《謫居悼往二首》其一:“猿愁腸斷叫,鶴病翅趾立。”這首詩歌作于作者被貶朗州期間,生活的孤獨無聊,被貶地環境的荒涼,都給作者以沉重的打擊,聽到“腸斷叫”的猿聲,更加苦悶滿懷。劉長卿《新年作》:“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詩人受誹謗獲罪從魚肥水美的蘇州遷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嶺猿同旦暮”即哀傷的猿聲早晚、日夜時時在耳,使新歲元日歸思心切的詩人倍添惆悵,詩人止不住引頸遙望長安,徘徊的背影如在眼前,長吁短嘆似可聽見。
當然,并非所用的唐詩凡涉及猿聲必表達悲愁,也有詩句反其意而用之。韓愈被貶為山陽令后,有詩句“猿鳴鐘動不知曙”。詩人遭貶,卻一覺睡到天明,借愁猿之聲反襯出詩人曠達的襟懷。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則突破以前詠猿詩哀愁、悲傷的古老氛圍,將歡悅的心緒和浪漫的情調融入三峽兩岸不斷啼叫的猿聲之中。
唐詩中的猿啼之音如同盛世唐朝繁華落幕后的背影,并且與當時占據主流的康平之音相和,共同向后人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王朝、一個精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