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鳴吳振
“生活教育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教育”要求教育事業應從人民生活的實際出發,制定方針和確定方法,徹底打破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教育經驗、方法,使教育成為推動勞動生產和人民解放的工具,最終使全體人民能自如地運用知識改造自然和社會。基于這個根本點,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張,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在《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推行生活教育,就是要將來自生活的知識返還于生活,為生活所需去辦教育。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明確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他一再強調“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還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生活是語文的原型和資源,語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濃縮。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了解社會生活對人的要求,同時,還要注重對生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課堂,如國際國內大事、生活潮流、爭鳴觀點、社會現象等,來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增強語文教學的生動性,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活化的氣息。
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社會生活的教學資源,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教師盡可能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走進社會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
1.課前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努力培養學生的自覺自主閱讀習慣。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大都可以與歷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軼事和處世哲理聯系起來。課前,我們可以將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神話寓言、歷史故事或成語典故講給學生聽,讓他們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讀預習,查閱相關資料。例如,在上《燭之武退秦師》之前,我們可以先講一個成語“秦晉之好”,再講它的來源: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互為婚嫁,后稱兩姓聯姻、婚配的關系為“秦晉之好”。同時,設置一個問題:秦晉關系非常好,如果讓你去“挑撥離間”,你該怎么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思考。因而在上課時,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也為講解燭之武的游說藝術作了鋪墊,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引導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并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與文言文教學的結合點,利用生活中的真實現象與場景創設情境,讓課堂導入“生活化”,使學生在課堂上就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順利地推進課堂教學活動。比如講《鴻門宴》時,筆者提出一個話題:有人說這是一出古代版的《無間道》,理由是曹無傷和項伯互為劉邦和項羽陣營中的“奸細”,你認為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這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課堂也非常活躍。學生結合文本來談自己的看法,最后多數人認為是有區別的,依據是項伯有顆“感恩的心”,是為了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而曹無傷則是出于私利。在此基礎上,筆者還組織學生進行了對“知恩圖報”這一現象的社會思考。再比如講《陳情表》時,先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然后把學生分為兩個角色,一方是李密,另一方是晉武帝,就李密是否赴官任職展開辯論,要求“晉武帝”發問,而“李密”必須用課文中的話或思想去論述反駁。經過一番辯論,最后“晉武帝”無言以對,“李密”大獲全勝。通過辯論讓學生體會出李密文章邏輯的嚴密性,并且從中受到了“孝”的教育。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將生活材料引入課堂,使我們的文言文課堂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文言文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3.挖掘生活資源,拓展文言文教學空間。“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有多大”,這一句話充分顯示了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積極引導學生去關愛自然、關注社會,讓他們通過對自然、人生、命運的客觀理解來感悟文言文的內涵。各地地方文化資源豐富,我們的語文教學如能開發利用好這些生活資源,必將促使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例如上《游褒禪山記》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將自己游玩花山迷窟的經歷與《游褒禪山記》中的“游后洞”進行比較,不少同學都有“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的真實體會,也領悟到“志、力、物”三個條件的重要性。此時再將一些文言知識略加點撥,同學們自然很快能接受。課后,竟能輕易地背誦課文了。通過這種親身體會,讓學生學得更有趣味了,使學生從被動獲知的狀態變為積極主動的求知過程。讓文言文教學生活化,把文言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中學生盡可能多地浸蘊在文言文中,使中學生強烈地意識到“處處有文言,時時用文言”,自覺形成一種文言文實用意識。如講解《寡人之于國也》時,同學們主動聯系現實,發現有當今的許多政治主張,如“建設小康社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德治國”等,還有“可持續發展”等環保理念。有些學生通過文言文學習,還特別關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把施教的視角延伸到廣闊的社會,有利于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生活離開語文將黯然失色,語文離開生活將枯燥無味。陶行知認為生活方法就是教育方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生活也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是獲取知識的途徑,親知躬行為一切知識之根本。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高中文言文教學實踐,不僅可以彌補傳統語文教學中的不足,而且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