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童康懷
從“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這一角度來說,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學生讀不懂的東西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東西讓他讀好,學生不喜歡讀的東西讓他有興趣讀。很多時候閱讀課堂教學的乏味、低效就出在老師這里——不明確到底教什么,教學沒有遵循一般的閱讀規律。閱讀規律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循體閱讀”,即按照特定文本的規律、特點去解讀。
例如,教學議論文,就應該教給學生確定論點、尋找論據、探究論證的方法,就應該教給學生如何品味準確嚴密的語言特色的方法。《談骨氣》就是典范,作為議論文的范文就應該講透徹。教學小說,就要教給學生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解讀文章:了解小說環境,梳理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進而概括小說主題。對于個性化的小說,還要教給學生個性的解讀規律。例如《最后一片藤葉》就必須教給學生歐·亨利小說結尾“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藝術效果和“幽默、俏皮、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風格。這樣,學生再學習歐·亨利另一篇代表作《麥琪的禮物》時就能獨立讀懂、讀好、有興趣讀了。教學散文,教師就應根據具體篇目的特點,確定不同的“點”教學。比如教茅盾的《白楊禮贊》就教給學生“形散神聚”的散文特點及理解“神”的方法,教朱自清的《春》就應教給學生找出“情景交融”中的“情”為何物的方法。當然“捕捉體會作者的情感,品讀意蘊豐富、凝練優美的句子含義”等為一般好散文的特點,自然要分解在不同的散文教學中,提煉其“范式”,讓學生舉一反三,循“規”蹈“矩”,在文本范式中閱讀。教學詩歌,就應該讓學生知道從核心意象入手,分析核心意象與輔助意象的關聯,從而按照由形象到意境再到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脈絡解讀文章。
總之,真正讓學生掌握“循體閱讀”的方法,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需要教師具備開發教材的能力,通過教材提煉“范式”(特定文本的閱讀規律),選擇“典范”透徹解讀,開發教材同文互讀,舉一反三。這樣循環往復,學生就掌握了若干類文章的閱讀方法,長此以往,他們就能游刃自如地獨立深入閱讀文本了。
上海特級教師陳仲樑先生說:語文教學是慢慢熬出來的,它必須在酒桶中熬,而這個酒桶就是教材。教好教材是語文教學最本質的工作,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深入閱讀文本的一個載體,應充分用足教材,從語言文字入手,全面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由字而詞、由詞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進而感知文章的情感、思想、思路、結構、寫作特點、風格神韻等。
如講授《百合花開》的第一部分,陳仲樑先生這樣處理:
師:這株小小的百合長在哪里?請用兩個名詞來回答(拿出筆畫畫)。
生1:偏僻、遙遠。
師:它們是名詞嗎?
生1:不是,它們是形容詞,應該是山谷、斷崖。
師:很好,有一個詞和“斷崖”僅一字之差,是哪個詞語?
生2:懸崖。
師:這兩個詞有什么不同嗎?在文中用哪個詞合適?
生2:“斷”強調懸崖的“懸”,“懸”強調懸崖的“高”。文中用“斷崖”合適,因為,這個詞更能突出百合生長環境的惡劣。
師:百合花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它有一個愿望是什么?請大家齊讀第三段。(內容略)
師:有沒有這個純潔的念頭可不一樣,有了這個念頭,生活方式就不同了,結果就不同了。請大家齊讀第四段。(內容略)
師:“終于”這個詞隱含了哪幾層含義?
生3:頭腦里是經過醞釀的。
生4:經過長時間努力的。
生5:還有時間上的等待。
師:很好,正是經過醞釀、努力和等待,百合花才終于開出了花。以上是第一部分,老師送給你們一句話:播下一種理想,收獲一種行動。
……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們能感受到回答問題的學生思維不是淺層次的、游離的,而是實在的、有效的、深入的,這當然得益于教師的有效引導。在一問一答中,教師不斷矯正學生思維偏差,暗示學生散文的閱讀就要探究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而情感態度的獲得是在品味語言文字中獲得的,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同時也很好地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了起來。“播下一種理想,收獲一種行動”的態度價值觀水到渠成的得出,學生也真正體會到作品表達的思想了。若長期這樣用足教材,在教材這個“酒桶”中去“熬制”,學生在每一節語文課堂中就有所得,長而久之,學生與文本對話,獨立、深入閱讀文本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探究”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深入探討,反復研究”。語文學科中的探究包括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明辨事理、尋找佐證、梳理思路、有感情朗讀、揣摩詞語、比較甄別、對話交流、聯想、想象、角色表演等。在互動探究的過程中,老師滲透思維方法的巧問妙引,可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養成不斷追問的深入閱讀習慣。請看筆者教學《紙船》時的片斷:
(學生自讀5分鐘,品味好的詩句,自行批注,學生開始交流了。)
生1:我覺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總”用得非常好。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它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愛。
師:說得比較寬泛,能具體一點嗎?
(學生茫然,學生經常這樣回答問題,大而空,憑直覺,這時就需要老師將方法滲透給學生,加以追問,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師:品味詞語可以從詞語本身的含義入手,你能試一下嗎?
生1:“總”的意思是“不管……都……”。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折的紙船在大海中飄泊,不管它們經歷多少災難,“我”都希望有一只紙船,哪怕只有一只,能漂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這個地方就是母親那里,表達了“我”思念母親的愿望強烈。
師:很好,那你能將品味語言的思路給大家總結一下嗎?
生1:釋本義+語境義+表達情感。
生2:我還補充一下,品味詞語一定結合文章的中心。
……
這個片斷,出現了思維的碰撞。反思一下,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追問能引起學生對文本深入的思考。“說得比較寬泛,能具體一點嗎?”這樣的提問就給學生回答問題提供了方向,告訴學生理解文本太抽象了,應該結合內容具體化。“品味詞語可以從詞語本身的含義入手,你能試一下嗎?”這種追問暗示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解讀文本的角度,學生馬上就有話可說,將文本理解深入了,品讀出了“思念母親的愿望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