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興進
語文教學中幾個心理問題的探討
賀興進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十分豐富和復雜的,本文應用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分析了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及師生之間的心理過程、心理結構,并論述了如何利用這些心理特點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 心理過程 心理結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語文教學的心理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性總體。學生對教師輸出的知識懂不懂,懂多少,這要取決于學生調動自己的心理因素的程度。不論教師怎樣下功夫,學生不學,教學效果也不會好。只有雙方始終保持知識流的暢通,教和學才能協調,才能同步,才能融為一體,教師積極輸出的信息才能轉換成學生主動輸入的信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的同步特別是心理同步是十分重要的。
語文教學如何實現師生的心理同步呢?筆者認為就教師來說,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行為是受動機支配的,動機強度的高低對于學習潛能的發揮是有直接影響的,而動機則是由需要轉化來的。因此不斷啟迪需要,形成心理張力,激勵人們向著新的目標前進,是激發動機的方法之一。筆者在講授《祝?!窌r,向學生提出了一個饒有興趣的思考題:“祥林嫂是怎樣死的?”這問題在學生看來似乎是沒有疑問的,有的回答“是凍死的”,有的回答“是餓死的”,也有的說“祥林嫂是窮死的”。接著我又問:“既然祥林嫂是凍餓死的,那么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沒有靈魂,有沒有地獄,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見面呢?”當學生談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又提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我’回答了祥林嫂的問話后,為什么心里很覺得不安,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并且又說‘因此發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這些描述心理活動的話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關系?”經過誘導,學生發現了新問題,產生了解決新問題的動機。這時教師便因勢利導,指導學生仔細鉆研課文。經過一番熱烈爭論,有的學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殺”而死的這個新的看法,并且舉出課文中的原話作為立論的根據。師生心理的同步,為分析小說的主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少學生認識到:《祝福》的主題,就在于故意不把殺害祥林嫂的主兇明顯地揭示出來,以此來表示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經廣泛而深刻地滲入到每一個人的精神里,所以往往一方面是以此來毒害別人,而另一方面則又以此來毒害他們自己。
語文教學的心理結構應該做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補。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又要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做到互補的同時,尤其要注意發展非智力因素。比如說,非智力因素中的情緒就很重要,它直接作用于智力因素。心理研究表明,當人們學習處于一種輕松愉快、樂觀的良好情緒時,大腦最靈敏、最活躍,能夠更輕松迅速地運轉,從而提高人們的智力水平;而悲觀失望、憂郁苦悶、激憤惱怒等不良情緒,則會降低人們的智力活動水平。我在教高爾基的散文《時鐘》時,任教的兩個班采取了不同的教法。一班以談話法為主,另一班配以電教片。隨著播音員配樂的富于激情的朗誦,學生被帶進輕松、愉快的情緒之中,從而大大加深了對課文的識記和理解。
課后測試表明,在電教手段配合下進行語文教學,學生記憶的內容是沒有電教手段配合的兩倍。重視語文教學的心理結構,重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補,是現代語文教學與傳統語文教學不同的地方。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改善交往。而在課堂里改善交往的任務,在極大程度上是教師的責任,而不是學生的責任。教師應以師生平等的心理,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不應當是只發指令、提要求,而應該既是導演,又是操練中平等的一員。他既嚴格要求學生,又歡迎學生對自己的監督和質疑。教師要創造讓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的情境,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在一次口語訓練中,我出了一個題目《雪》,讓學生運用象征手法口頭作文。全班62位同學,有61位同學用雪象征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只有一位同學把雪象征為一種惡勢力,說雪是虛偽的,用潔白掩蓋污穢;雪是虛弱的,太陽一出就融化了;雪是窮兇極惡的,它借助嚴寒和狂風來施淫威。這個學生的見解新穎、獨特且有道理,我給予了充分肯定。
實踐表明人人都有一種內在的價值感和尊嚴感。高中學生自尊心特別強烈,他們追求一種平等、親切的師生關系,反對長幼尊卑、師道尊嚴的教學形式。所以從學生心理需要和教師的教學來看,師生在課堂上的心理交往一定要民主、平等、積極合作。
湖南省洞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