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興漢
“讀”
——語文教學的法寶
蘇興漢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論述了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幾種朗讀方式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朗讀 語言 語文教學 語文素養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呤詩也會呤”。這些成功的讀書經驗告訴我們多讀、熟讀、悟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會讀,才能使學生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吸取語文素養,掌握讀書方法,開發學生智力,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多讀,是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來增強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眾所周知,語文知識的積累不是通過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幫助和激勵學生從小養成多讀書的習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日積月累、比較歸類、分析整理,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語文知識,才能為形成理解、評價、鑒賞等更高層次的語文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深讀,是要教會學生通過吸取語文素養,促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深讀就是要細讀和反復讀,鮑鵬山教授在講解《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時,分析主人公宋江“三送武松”(“將出些銀兩來與武松做衣裳。”“我送兄弟一程”,“何妨再送幾步。”宋江指著道:“容我再行幾步。兀那官道上有個小酒店,我們吃三鐘了作別。”“賢弟不必多慮。你若推卻,我便不認你做兄弟。”)給武松送衣、送銀、送別等對話描寫,強調只有通過細讀,才能讀出宋江領袖的氣質,才能做到正確理解、準確斷句。“水流百步自清,詩讀百遍自明”,對于詩歌,我們不僅要細讀,還要反復讀。如《再別康橋》一詩中“輕輕的我走了”一句,停頓應在“的”后還是“我”后?只有讀了下面一句“正如我輕輕的來”,才可推知“輕輕”修飾的是我“走”、“來”的動作而不是修飾“我”,從而得出停頓應在“的”之后。如果不反復讀就難做到以下推上,就不能真正體會和領略詩歌的意境靈魂美、節奏音韻美。
悟讀,是要引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開發學生智力,使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悟讀就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是開發學生智力、拓展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想象、催生學生靈感的有效手段。它要求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思考的范圍不能再局限于讀本之內。如《守財奴》中老葛朗臺搶奪梳妝匣一節。讀的時候,要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骨瘦如柴的干癟老頭一見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餓虎撲食般一縱,撲上匣子,奪將過去。一連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奪口而出,連聲音也因貪婪的滿足而顫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質。老太太害怕得在一旁連聲哀求:“上帝呀,救救我們!”歐也妮四肢發抖,目瞪口呆。只有再現了這些情景,朗讀者才會不自覺地把這些只可“意會”的形象還原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講:“朗讀教學之目的,首先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仿明曉……”。人們常講:“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不僅有利于學習語言,提高口語表達水平,而且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健康的發展。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繼續發揚“讀”的傳統,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得到提高。
青海省門源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