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云
(江蘇省銅山縣茅村鎮中心中學)
活用地理新教材,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
◆唐宗云
(江蘇省銅山縣茅村鎮中心中學)
教師要根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轉化為使學生愿學、易學,并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教學內容。
新教材 素材庫 再創造 地理圖表 活動
教育理念的轉變推動著教材的變革。隨著新的教育理念的落實,教材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故事的講述者變成了故事的設計者。老教材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脫離學生,脫離生活,使地理變得高深難懂,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編寫的新教材,關注學生技能的培養,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地理問題,以地理知識指導生活,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有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材不僅僅是傳授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主動探索新的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合作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轉化為使學生愿學、易學,并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教學內容。下面談談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新教材教學的幾點體會。
教材中的每一幅圖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可謂“一圖值千字”。地理圖像是地理的“特殊語”,形象直觀。無論是學習還是研究,作為一種工具,地圖對于地理學的重要性是毋庸質疑的。在教學中,我注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圖表,并靈活地進行再創造。
教材上的一些圖表,有的比較抽象深奧,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而且還容易遺忘,這時可通過演示的方法,變“靜態圖”為“動態圖”,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觀察,有助于學生對圖表的理解和對知識點的掌握。當然一定要注意演示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能讓學生產生誤解。
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一節時,對“地球公轉示意圖”的理解非常重要,任憑老師多么有聲有色地講解,有些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這時我就采用了演示的方法:讓四名學生手持地球儀表示地球公轉時“二分二至日”,按地球公轉的軌道形狀站成一圈;再讓四名學生每人手持一盞激光燈,分別面朝“二分二至”點站在中間表示太陽,用來演示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在“二分二至”太陽直射在地球儀上的緯線名稱(可做醒目標志),使學生理解春、夏、秋、冬四季形成的原因。
在指導學生演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演示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如地球儀地軸的指向,太陽直射時的夾角,地球儀和太陽直射光束的平面位置,等等。
在演示時,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通過生動的演示,就能真正理解本圖。
在學習新知識點時,先從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新知識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在學習“在地圖上辨方向”這一知識點時,學習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辨方向,課本上給出的是“某地區平面圖”,這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引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張有指向標的“銅山縣政區圖”,上標有銅山縣的一些鄉鎮,如茅村、柳泉、柳新、柳集、大許等,讓學生利用指向標來辨別方向。
有時一張地圖往往包含多種地理信息,學生讀圖時容易受干擾,這時將有關的地理信息抽出,繪出板圖,就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如在學習“中國的疆域”一節時,讓學生找出中國瀕臨的海洋,學生容易混亂,而且不清楚四個海大概的界線,不知道“長江口”“臺灣海峽”分別屬于哪個海,這時可在黑板上只畫出我國的海岸線,標出我國瀕臨的四個海,并簡單標出它們的界線,并可依次畫出主要的島嶼等地理事物。
這部分活動內容不是教學內容的補充,而是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材通過“活動”的形式,切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強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實踐性。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一些感性的學習材料,通過活動和探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我在指導學生活動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做了一些調整。
如在學習“工業的分布與發展”一節時,有一活動讓分析遼中南工業區有哪些主要資源和主要工業,聯系資源和工業的分布狀況,說明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這時可讓學生聯系徐州地區的資源和工業分布狀況,深切體會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討論當地哪些工業是依靠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并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個企業家會在當地發展何種產業?在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這時可啟發學生想一想在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工業的同時,要注意哪些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如在學習“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一節時,讓學生扮演游客的角色,先讓他們確定好旅游地,這時拿出幾張不同類型的地圖:交通圖、地形圖、政區圖等讓學生選擇去旅游地的路線,學生通過討論比較,學會根據需要合理地選擇地圖類型。接著我拿出幾張不同比例尺的地圖,讓學生思考應選擇哪種地圖去查找旅游地的各大景點,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學會根據需要選擇比例尺適當的地圖。
這些閱讀材料與正文、活動題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充分利用這些閱讀材料,開闊學生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人地觀等教育。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我適時聯系新聞熱點等進行補充。
總之,新教材為我們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創造了教學空間,我們既要去挖掘利用,又要積極創造。
[1]周勤.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旭遠.推進新課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