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安
(宿遷市來龍高級中學)
淺談化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吳新安
(宿遷市來龍高級中學)
在化學教學中以化學智能教育為主干,而將情感教育滲透于化學知識傳授、能力有效提高之中,從而使學生思想上受教育、情感上受熏陶、個性上獲得發展、人格上得到不斷完善,促進情知和諧發展。
化學教學 情感教育 學生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實現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是促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爾.戈爾在他的《情感智力》一書中提出:一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智商僅占20%,而情商卻占80%。所以,在化學教學中以化學智能教育為主干,而將情感教育滲透于化學知識傳授、能力有效提高之中,從而使學生思想上受教育、情感上受熏陶、個性上獲得發展、人格上得到不斷完善,促進情知和諧發展。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往往對情感產生起綜合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觸發規律,根據這一規律,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觸景生情,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促使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如在進行鹵素知識的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講一些鹵素的發現史:1826年法國青年化學家巴拉爾研究從海藻中提取碘,他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取,再往浸取液中通入氯氣,就得到了紫黑色固體,同時在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總有一層深褐色液體。它具有刺激性氣味,巴拉爾進行了仔細研究,終于發現了一種新元素—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知道后后悔莫及,因為他在幾年前就做過相似的實驗,看到過相似的現象,所不同的是他沒有仔細研究,只是憑空認定這深褐色的液體就是氯化碘而已,從而錯過了新元素的發現。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進入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的熏陶;再如講述電子云時,教師可以運用投影疊加法,將氫原子的電子云圖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屏幕上,創設一幕微觀世界的情境,引導學生愉快入境,領略原子結構的奧秘,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會情不自禁的產生對微觀世界探索的欲望,直觀的理解了原本抽象的電子云概念。
情感與認知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一方面,認知水平是情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認知過程。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識活動有動力、強化等功能,動力功能即情感對認識活動的增力或減力效能,即健康積極的情感對認識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反之起阻礙抑制作用。強化功能指情感對主體認識活動的鞏固或改變的功能,積極情感體驗對認識起鞏固作用即正強化,反之即負強化。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端正和加強其情感的傾向性、深刻性和穩定性;其次,教師要善于以情促知,發揮情感的動力、強化功能,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優化教育內容和方法,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樂學、好學。例如在高中化學氧化—還原這一難點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對比、聯想、提煉的方法,使其中所涉及的氧化與還原、氧化劑與還原劑、電子得失等諸多概念,清晰明了的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這樣學生既接受了知識,又讓學生從中領悟到對立統一、物質守恒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再如講到氯氣可作為自來水的消毒劑時,可以用資料展示的方法告訴學生國外已從氯消毒的自來水中檢測到微量的多種致癌物或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的物質,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感受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和環境保護的嚴肅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化學教材是整個化學理論邏輯體系的簡單縮影,是人類智慧展示,凝聚著各種情感因素,在教學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這些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科學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愛科學的情感。在這一點上,化學較其它學科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但必須采用適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據、以理育情。如氧氣的發現者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L.Lavoisier,1743-1794)在實驗中發現:密閉容器內錫和鉛經加熱后表面形成了一層金屬灰,加熱后容器內物體的總重量未改變,但錫和鉛的重量增加了,而空氣減少了。他意識到這一現象的本質是金屬與空氣中某些成分發生了化合反應。此后,拉瓦錫得知并重復了普里斯特利的實驗,進而發現與金屬化合的空氣成分就是氧氣。1777年,拉瓦錫正式提出了氧化學說:燃燒的本質是物體與氧的化合,通過這段化學史知識,讓學生深刻體會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創造性。學習元素周期律時,告訴學生周期律是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自己多年的刻苦研究于 1869年提出的,讓學生了解這段化學史,就是要讓學生了解科學家不折不撓、執著奉獻的精神,引起學生對科學家的敬意,激起學生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再如在硫的教學中,介紹我國硫酸工業的發展及與之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可讓學生曉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情感活動具有泛化擴散的規律。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與此相關的一些事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遷移。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于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位學生。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足交往溝通探索的欲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如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多給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啟迪思維,動情、曉理、端行。教師要盡力做到對學生不指責不急躁,多給予熱情鼓勵和引導。其次,注重學生成功需要的滿足。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快樂時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愿望。請注意無論如何不要是這種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教師要學會處理好學習命題與不同學生認知水平之間的關系,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命題幫助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即實施分層、分類教學。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間以人的真實情感為紐帶,建立起的融洽師生關系,會誘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以積極情感投入到學習實踐活動中,對認知能起到積極良好的作用。
在化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情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達到寓教于情,寓教于樂。
[1]馬宏佳.化學教學論.2000.
[2]汪曉軍,馬宏佳.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化學教育,2003,(3).
[3]張向葵.教育心理學.2003.
[4]徐念芳.小議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5,(2).
[5]房宏.化學新課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化學教學,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