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睿劉 ?劉 晗趙 然王 沁景 強
(1.昆明醫學院法醫學院;2.昆明醫學院海源學院;3.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對策探索
◆賀 睿1劉 ?2劉 晗3趙 然3王 沁3景 強1
(1.昆明醫學院法醫學院;2.昆明醫學院海源學院;3.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從盧剛事件到清華大學生劉海洋傷熊再到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以及武漢大學學生墜樓和近幾年里陸陸續續發生的大學生跳樓、臥軌、上吊還有其他因心理問題而導致的犯罪行為等等,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時代發展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學生身上出現的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了教育過程和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道路上不容忽視的問題,關心、關注大學生這個特殊而又脆弱的群體勢在必行。
1.社會發展影響因素
隨著社會迅猛的發展,社會因素帶給人類的壓力越來越大。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就兩者存在的客觀環境和時代背景看,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各自時代的烙印和時代特點。雖然改革前后有很大的區別,但終究是以考試為手段,以單純的學科分數為標準,以選拔和淘汰為目的,這就意味著勢必使應試手段和制度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強化,給教育帶來一系列弊端和負面影響,要么重視少數學生,忽視多數學生;偏重于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及勞動教育;重視教學整體劃一,忽視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受到重視。這種傾向必將導致人才培養機械化、單一化,學生變得被動,缺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沒有愉快感。
2.環境變化的影響
對于當前在校大學生來說,不管是生活環境還是學習環境以及在大學所接觸的人際環境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生活環境上,集體的居住條件、氣候環境的不同、飲食的差異、作息制度的限定、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以及對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的要求變高等都可能造成大學生們適應困難,產生心理問題。在學習環境方面,學習的內容量增加、難度加大、專業性程度高,教師講課方式的改變,都要求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改變為自主學習的方式。很多大學生沒有及時意識到,思想仍停留在過去的思維模式中,缺乏獨立學習、思考的能力,學習成績下滑,從曾經的佼佼者一落千丈,自尊心受到打擊,對自己對學習失去信心,出現學習障礙,引起失眠、精神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另外,社會竟爭日益加劇、生活節奏快,使人們產生緊迫感、壓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離感等等,這些都將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3.激烈競爭和就業的壓力劇增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后都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容易出現種種不正常的擇業心態。擇業恐懼心態,表現在不了解就業政策和社會需求,面對“自主擇業”不知所措、甚至恐懼;對擇業期望值過高,表現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心態;在對職業和單位的選擇上過分功利化和經濟化;在擇業過程中的心態失衡,產生自卑、嫉妒、焦慮等。同時,對就業的準備不足,對就業質量的期待過高,一些學生在畢業前擁有許多“證書”,但卻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以至在就業競技場上迷失了方向。由此使他們情緒上產生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4.重視智育教育,德育教育不足
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也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就業的局勢日趨嚴峻,大學生在學校的一切評價智育是第一位的,德育成績的衡量缺乏具體標準且不斷的變化,必將引導學生一味只追求成績,覺得只要智育成績優秀,那才是好學生,對就業才會有幫助的想法。因此,以考試為手段,以單純的學科分數為標準,以選拔和淘汰為目的的就業手段,勢必使教育產生種種弊端。同時,不重視生活技能的培養和道德的教育,個體差異沒有受到重視,學生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
5.人際交往的困惑及不適應
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而有的同學卻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害怕與他人溝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郁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6.家庭的影響因素也不可忽視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增多,影響不僅是來自社會、學校以及學生本身,家庭問題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如家庭的不和諧,父母對孩子的不關心或是關心甚少以及家教方式方法不得當,單親家庭環境等等一系列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另外,大學校園中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獨生子女從小就備受家人的溺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常會養成許多不良習性,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等,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1.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常見的不外乎“抑郁、焦慮重大、重大喪失、環境不適、性出軌、學習壓力、人際關系不適、網絡綜合征、貧困的心理創傷 (經濟壓力、社會心理公平的失衡)、畢業綜合癥、冷漠孤獨、封閉疏離”。事實上,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加大、生存競爭和壓力的增大、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是什么可遮可掩的個別現象了,而已經是一個不能不引起重視的普遍的問題了。
2.當代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特點
(1)表現為認知能力發展與自我概念的增強的不協調
自我概念是指人對自身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系的各種體驗。它是認識、情感、意志的綜合體,是人心理發展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在青少年時期發展最快,不僅與年齡有關,還與人的知識水平有關。一個人的文化素質越高,其自我意識就可能越強。因此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具備的文化水準,他們注意內省,力圖理解自己情感、心理變化,自覺地從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設計自我的模式。他們關心社會發展,這種關心是拋開切身利益。他們熱衷參與社會,對社會輿論愿意獨立思考,但是由于生活閱歷有限,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使他們在談論、評價、思考社會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與實際不太相符。對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還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這種不足與他們極強的自我概念不相協調,這種不協調可能會一直困擾著他們。
(2)性意識的發展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生理發育已基本完成,所以性意識的明朗化與進一步發展都是正常的。一方面,性意識的發展帶來強烈的按照性別特征來塑造個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每個大學生都會在心里產生一種愿望,將自己塑造成為什么樣的人;另一方面,性意識的發展也帶來了對異性的傾慕與追求,這是每一個青春萌動的大學生都會遇到的問題。而這種愿望會與大學生還不善于處理異性之間的關系相矛盾,從而帶來種種不安和煩惱。
(3)社會需求迫切為了接受系統嚴格的專業訓練,大學生在校園里的生活期限比同齡人長,這使他們與社會有一定距離。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渴望加入社會的愿望更為迫切。在校園里,他們關注著社會,評判著各種社會現象,并希望自己加入進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各種令人不滿意的現象,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體現自己的力量,實現自身的價值。這種迫切的社會需求與大學生正在形成的價值觀相互作用,是他們將來走向社會的重要心理依據。這一心理特點,支配、指導著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對大學時代的生活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1.通過正面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使他們克服個性心態的負面效應
要想有效地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會用科學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和方法分析、認識問題,克服認識上的片面和感情上的偏激,學會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實事求是地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正確對待周圍環境以及生活挫折。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
心理咨詢教育是近年來在一些高校出現的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的一種有效形式,它同時也具有預防的功能。心理咨詢活動針對咨詢對象在學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機與心理負荷,通過語言、文學等媒介,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幫助和啟發教育,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緩解他們的心理緊張和沖突。心理咨詢教育對還未曾發生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也可起到預防作用。
3.組織豐富的課余活動,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課余生活可以愉悅身心、獲得朋友、增進友誼,減少因壓力導致的緊張感。因此,學校應多組織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比如各種文體活動、學術講座、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這樣,不僅使大學生鍛煉了能力、拓寬了知識面,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個體應對壓力的信心和勇氣,促進其健康發展。
4.利用教育或專業見習、實習和畢業案例報告設計等機會,認真組織大學生在社會崗位上感受社會實際形勢,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見習或實習單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如機關單位的工作制度與紀律,社會義工、志愿者、社區文化等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見習、實習的選點上要注意嚴格而有序,同時對社會的負面影響要及時“消毒”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5.積極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學校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增強學生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學理論課,不僅僅是心理學理論的講授,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的行為實踐,幫助其增加大量的感性認識。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上來說,它關系到大學生的未來幸福;從教育的意義上來說它是其它所有教育產生效果的基礎性教育。如果漠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在學校期間產生的大量的心理困難堆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研究勢在必行,它對大學生健康成長起關鍵性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它能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同時減少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
[1]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寧波大學學報,2004,(4).
[2]陳學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強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 2005,(4).
[3]閔曉陽.試論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J].高教論壇,2006, (2).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5]楊淑欣,鮑德媛.中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比較與借鑒[J].職業時空,2005,(10).
[6]張莉萍,陳憲庚.對高校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問題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30.
[7]莫玉華.“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教育時空, 200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