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新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環境心理學對大學生教育與管理的啟示
◆高永新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現在,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質量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學生的行為的交互作用,涉及環境壓力、環境負荷等諸多方面,以環境知覺理論為基礎,從環境行為關系理論著眼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研究,努力培養健全人格的大學生,創造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
環境心理學 學生管理 啟示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興起于 20世紀 60年代,由當時所面對的人口增長和環境退化等問題而引發,經過 20余年的研究與實踐的積累之后,至 20世紀 80年代逐漸成熟。環境心理學開始以研究“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為重點,后來發展為研究“人的行為與構造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交叉學科。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全球生態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從 1995年至 2005年的 10年間,環境心理學家調整了自己的研究重點,在生態與環境保護以及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環境心理學起初以研究“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為重點,后來發展為研究“人的行為與構造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交叉學科。與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或教育心理學等學院派主流心理學的分支發展不同,環境心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保持著其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特色,吸引著人類學家、人口學家以及社會規劃者和城市規劃者的共同參與。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涉及擁擠、噪音、氣溫、空氣污染等的具體研究;(2)環境因素對人的工作與生活質量的影響,涉及建筑設計與城區規劃等方面的研究;(3)環境與人的行為的交互作用,涉及環境壓力、應激反應、環境負荷等方面的研究;(4)人的行為對周圍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影響,涉及環保行為和環境保護的心理學研究;(5)環境心理學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環境知覺依賴于兩種不同形式的信息:環境信息和知覺者自身的經驗。環境知覺包含的過程是:感官從外界獲取信息,從外界刺激中抽取廣泛的特征,知覺對象的前后關系和背景參與形成人們的知覺。中央 16號文件指出: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活社區、學生公寓等新型大學生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育效果。大學生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要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接收大學環境信息,了解大學學習、環境,學校環境是優雅的還是丑陋,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這些都是學生對學校環境的評價。在環境場作用力的促進下,學生群體對應的生理和心理也發生的逐步適應性變化,起到環境育人的功能。如在學生寢室和生活區開展寢室文化建設。
生態知覺理論者通過實驗證明自然風光能降低人們的緊張程度,使人的內心處于愉悅。校園的環境不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能使學生的有良好的心態。在校園安全建設方面,學校一方面加強建設校園的治安環境,另一方面,建立安全庇護和堅實依靠的環境,不斷提高學生自身在環境中的主動性,所以學校要有意識的對一些安全信息加以控制,對于學生在校園的一些不安全信息要加以引導,避免產生群體性恐懼。
人在環境中的行為是無法避開社會行為,這些社會行為在不同層次的公共空間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大學生在環境行為主要發生在學校、家庭及有限的公共場所環境。建設良好校園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教育教學環境和營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會環境,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人的情緒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受環境刺激的影響,環境刺激對人產生的直接效果是喚醒水平,喚醒水平決定了情緒的強度。中央 16號文件指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教育教學環境建設中,尤其是在課堂上,當學生被教師精彩教學內容的刺激所喚醒而引起注意時,就可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企圖通過探索對教學內容作出解釋。同時適時增加實習和實踐等教學內容,組織大學生參加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更好的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然而,并不是所有引起喚醒的刺激都能誘發探索的動機和行為,只有那些既能喚起注意又令人感興趣的刺激才會吸引人去探索。當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視覺豐富性、新奇性、出乎意料性和不一致性的增加時,學生的喚醒水平也隨之提高,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對學習的偏愛也隨之增加,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
現代城市和大學校園是高負荷的人工環境,計算機網絡,各種各樣的課程,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紛繁的人際交往時常令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感到刺激過度,使部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如同走在復雜的迷津之中,無法對環境信息加以組織,不得不時注意眼前的細節以識別環境,這種長時間注意必然造成信息超載而令人感到疲勞,這些加劇了學生的焦躁和浮躁。所以,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運用“注意”的規律、格式塔的組織原則、生態知覺理論的基本原理,教會學生處理信息的簡單化,使校園環境通過學生感覺變成低負荷信息量。
當學生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會感到無聊和厭煩,會主動探索和尋求刺激,如有的新生剛入學感到校園環境與自己設想的環境不一樣,不久就提出退學,有的入學后半年對學習不敢興趣,開始迷戀網絡游戲。當校園環境刺激不符合個人適應水平,可以采用兩種方式重新達到與環境的平衡,一種是改變自身對刺激的反應去適應環境,另一種是改變或選擇環境刺激順應自己的需要。在校園中的學生面臨兩種可能的選擇時,常常是首選順應,因為這種方式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認知努力和體力消耗便可以達到個人與環境平衡。所以,學校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第二課堂活動引起學生的喚醒水平。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和諧環境建設密不可分,將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握環境對人心理和行為的影響,研究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和成長的影響就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更深、更細、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1]林玉蓮等.環境心理學 (第二版).九州出版社,2009,5.
[2]徐磊青等.環境心理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