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乘政
1.思想觀念落后加重了負面影響。在較長一個時間里,中部地區許多人對擴大開放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引進一點資金、技術與管理的層面上,遠沒有看到其對傳統觀念、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產生的深刻變革,沒有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趨勢,以至在開放進程中出現了一些模糊認識,設置了一些不利于利用外資的條條框框。這些落后于時代的思想觀念,從某種程度上也使中部地區喪失了擴大利用外資的機會。
2.引進外資的盲目性。在中部地區,有部分官員片面地認為,只要是能夠引進外資,都會對本地區的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有些領導和干部出于加快發展地區經濟的政治熱情,為引進更多的外來投資,大力宣傳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許多優惠政策,諸如降低企業所得稅、土地稅、甚至減收甚至免收等等。現階段,各地區招商引資呈現出了新特點,對于成熟的投資商而言,暢通的信息、優越的服務和氛圍更加重要,規范勝于優惠。但是片面地追求市場效益,甚而把利用外資的市場競爭演化成政績的競爭,競相無所顧忌的引資。如果把那些不注重環保、粗放式的外資企業引進來,雖然從短期來看,確實創造了經濟效益,增加了稅收,解決了就業,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殊不知,經濟人的特點就是利潤最大化,成本社會化,由于肆意開采而造成環境污染惡化,同時吸收外資也存在加劇國內市場競爭,擠壓民族企業和品牌;大舉收購內資企業,造成行業壟斷,危及產業安全以及影響生態環境等問題。
3.投資環境不夠理想。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長期以來,鐵路運力嚴重不足;公路等級低,路面差,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開始修建高速公路;民航飛機少,航線少。“九五”以來,雖然加大了建設的力度,但離建成一個完善、發達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與投資的硬環境相比,投資的軟環境也亟待改善。法律、法規體系長期不夠完善,經濟活動和交往中的一些重要環節無法可依;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的情況屢有發生;政策透明度不高,亂檢查、亂攤派、亂罰款的現象屢禁不止;不講信用、不守合同的現象普遍存在;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質量不高等。這些都影響著中部地區利用外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4.消化外資、技術設備能力欠缺。在實施“中部崛起”之前,中部地區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外資,但是,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各種優惠政策的傾斜,大量外資的引進,隨著外資積累的增加,對外資的消化功能也逐漸減弱,特別是粗放式的投資環境已經不再優越時,就要求轉變為集約型的投資環境。然而多數地方政府長期以來更為關注如何吸引外資,提高自己政績,而較少關注如何使已經投入到本地的外資發揮更好的效用,甚至對引進的外資不知如何利用與消化,沒有很好的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這就可能導致外資利用滯后,外資企業投資效益不如預期的理想,從宏觀的角度而言,就是外資沒有得到很好的消化。這樣,一方面已經投資本地的企業增資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也使本區域的經濟環境沒有得到質的提高,直接影響到投資環境的建設,使本區域吸引外資缺乏后勁。
5.區域競爭更趨激烈。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外商直接投資增速明顯放緩。2009年1~10月份,六省實際利用外資189.1億美元,較前年年底回落10個百分點,較上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山西實際利用外資9.1億美元,同比下降43.3%,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2.3個百分點。國外需求萎縮對中部地區外貿的影響明顯大于全國,到目前外貿仍沒有實現根本恢復。中部各省乃至全國各地對外來資本的爭奪更加激烈,比環境、比政策,比優惠,搶客商、爭項目,互不相讓,態勢逼人。由于產業轉移的機遇性很強,產業轉移的黃金周期可能只有3~5年,因此,今后一段時期中西部區域間爭奪產業轉移的競爭仍會加強。
1.各級政府要解放思想,轉變職能。各級政府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保護正常競爭和投資者利益。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應該是主角,如果政府成為主角,只能意味著經濟主體發育不夠完善。因此,中部地區政府要制定為保護競爭秩序和推動市場競爭的政策,培育和維持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秩序,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從市場經濟規律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越少越好,龐大的政府干預經濟,一方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財政負擔沉重。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積極推動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放松經濟管制,增強服務意識,,改革審批制度,提高行政效能。發揮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政府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
2.調整優惠政策,增強信息透明度。加入WTO后,中國利用外資政策將從稅收激勵機制為主的優惠政策轉向以公平競爭機制為主的規則政策,也就是由基于激勵型的政策轉向基于規則型的政策。在從減少優惠待遇角度走向國民待遇的同時,中國也將減少對外國投資者的市場準入限制(除特定行業外)和非國民待遇,改善綜合投資環境,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從另一個角度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且要保證法律法規、執法程序和信息的透明性,讓外國投資商能夠比較完整地理解和享受相關政策及信息。并保持利用外資稅收優惠政策在近期的相對穩定性和延續性。
3.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不僅包括硬環境,還包括軟環境。在軟環境方面,實現經貿體制、政策的自由化、便捷化和法制化;在硬環境方面,需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商前來投資。同時良好的投資環境也是吸引外商投資的基礎,成功的投資是提高投資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條件。由于中部地處內陸,從而導致引進外資的滯后。因此,通過引進東部地區轉移的產業資本,利用西部建設東部大通道的契機,搞好東西對接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當好東西部銜接大橋梁的紐帶作用,營造中部區位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
4.提高中部地區企業研發水平,提升消化外資、技術設備的能力。中部地區要努力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研發投入體系。要對利用外資、引進技術設備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發揮“借雞下蛋,以雞孵蛋”的作用。利用外資與引進技術設備要符合我國及中部地區的實際需要和比較優勢的發揮。要對引進的技術設備進行研究、解剖、分析,對高技術產業以及一些基礎產業,特別是針對我國需要大力發展的支柱產業,要進行大力支持。要鼓勵和引導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增加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引進,逐步實現企業成為研發投入主體的目標。通過多種方式吸引社會各界和外資的投入。大力整合區域內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力量,適當集中過于分散的科研布局,開辟新的試驗區,形成新的信息、技術、產業的集聚效應,來營造中部高新技術產業區發展的綜合環境,使高新技術產業區成為中部引進、利用和創新FDI的主要基地。
5.加強和港澳臺地區聯系,建立中部地區區域合作機制。中部不少地方政府十分注重招引大型跨國企業前來投資,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為數眾多的中小型企業亦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效地引導港、澳、臺及外國中小型企業與中部的企業合資合作,可幫助當地企業的發展。目前中部地區的投資環境遠不及東部,大企業來華投資會優先選擇沿海地區。然而,港、澳、臺大量的中小型企業有興趣到內地投資,它們由于資金的限制,若到較發達的東部投資,可能缺乏競爭優勢,如果中部地區對港澳臺地區的中小型企業采取積極的投資優惠政策,吸引這些中小企業投資。同時,要實現中部崛起,并使之成為我國又一個經濟增長極,就必須強化中部區域力量的整合。中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且資源秉賦不同,各省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發展條件也有明顯差異,在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方面表現出同構性或相似性。為了協調中部地區各省的發展行動,形成加快發展的合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中部在宏觀決策中的發言權,放大國民經濟的整體功能,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贏得區域競爭的主動權,真正實現“中部崛起”。
中部地區在我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發展中部地區經濟至關重要,只有中部這個“腰”挺直了,中國經濟才能算真正強大了。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解放思想,轉變政府職能,調整優惠政策,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行政效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強區域合作,更好的引進外資,消化引進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并有所創新,這對進一步增強中部地區吸收外資、加強中部地區綜合競爭優勢和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本文系湖南女子學院研究項目《湖南發展循環經濟問題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1.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科學發展觀在湖南的認識與實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張響珍,《略論新稅制對中部地區引進外資的作用與影響》,商場現代化,2008,(22)
3.布拉格,《論西部大開發與引進外資戰略調整》,北方經濟,2005,(1)
4.劉建紅,《充分利用外資促進中部地區經濟增長》中北大學學報,2008,(02)
5.陳金明,高鎖平,汪平《擴大中部地區利用外資的思考》,宏觀經濟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