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公允價值計價的會計準則要求企業(yè)按照資產的市值對資產進行計價,確定其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賬面價值,自從20世紀80年代美國發(fā)生嚴重的儲蓄和貸款危機之后,美國金融界開始傾向于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但是其卻在這次世界金融危機中被指責為“元兇”之一,在經濟高漲的時期,企業(yè)的資產負債表水漲船高,大量的企業(yè)采取擴張戰(zhàn)略,但是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由于持有的眾多金融資產大幅度貶值,企業(yè)將受到大幅度的虧損,美國聯(lián)邦存款保險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薩克公開宣稱,正是由于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導致眾多銀行不得不過多地和不合理地減計資產,進一步使經濟震動。
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首次啟用階段、慎用階段和重新啟用階段:
首先啟用階段從1992年至2000年,1992年我國提出上市公司有價證券的評估應該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交易所的掛牌價格為依據,非上市公司則按照收益現值法進行估價,1998年6月份財政部公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債務重組》,從此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正式出現在會計準則中。
慎用階段從2001年1月至2005年末。由于我國的市場還不夠成熟,公允價值難以獲得,在這段期間,我國發(fā)布了六項會計準則,就會計公允方面進行了修訂,盡可能地回避了按公允價值計價。
重新啟用階段從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正式發(fā)布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起至今。該期間我國的資本市場快速發(fā)展,大量的金融資產進入我國交易市場,這種情況下,公允價值更能夠反映企業(yè)的真實情況,有利于投資者進行正確的決策并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全面趨同。
由于采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仍然是未來的趨勢,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對計量方法進行改進以減少估值夸大的影響。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采用公允價值起步晚,在完善和改革過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1)我國的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以為了更好的實行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首先要不斷地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只有在完善的市場中,各個資產的市值才能更好的對資產的真實價格進行衡量。
(2)建立完善的公允價值審計制度。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手段雖然受到質疑,但是這一計量模式仍然是未來會計的發(fā)展方向,為了更好的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我國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公允價值審計制度,加大對企業(yè)及金融機構的資產的評估力度。
(3)謹慎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不斷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以市值計價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了其最根本的問題,雖然這一計量模式仍然會是將來會計的發(fā)展趨勢,但是其放大資本市場風險的缺點卻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我國在不斷引入公允價值計量的時候,必須要遵從“適度引入,謹慎運用”的原則,在引入國際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同時需要做多方面的修改,我國的資本市場仍不成熟,還屬于新興市場,其特殊性毋庸置疑,從而導致我國在參照國際會計理念的同時需要結合我國的國情,不斷地完善和健全公允價值準則,加強公允價值準則在我國的實用性。
(4)加強對公允價值計量中現值技術可操作性研究。當企業(yè)無法從市場中獲得公允價值的時候,需要用現值技術來進行計算得出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現值技術可操作性研究,加強其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我認為我國應該在相應的會計準則以及相關法律中給現值技術一定的要求和指導,如在什么情況下首先采用現值技術計量公允價值等。
(5)在財務報告體系中增加一張類似國外的全面收益表作為過渡表。我國公允價值計量還不成熟,在實行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資產負債表中年度凈資產變動額與利潤表收入費用觀下確認的凈收益不一致的勾稽問題。建立全面收益表,可以對那些為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來進行確認,外部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可以結合全面收益表與其他財務報告來對企業(yè)進行分析確認,更加深刻地了解企業(yè)真實的盈利情況,增強了報告的可靠性并有利于投資者進行決策。
金融危機后,人們開始對會計公允價值計量重新審視,全球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國家紛紛對現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進行改革,我國會計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為時很短,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和模式等都還沒有完善,使得我國會計的改革仍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