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翔
近年來,無論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是在內陸一些鄉鎮,均出現了“買稅賣稅”市場。嚴重干擾了中央政府的決策。本文試對買稅現象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并試圖提出根治這種行為的措施。
盡管國家早就出臺政策旨在淡化任務指標,然而,從現實情況來講,縣、鄉鎮財稅工作任務逐級分解,與鄉鎮書記、鄉長的“烏紗帽”掛鉤,并實行“一票否決制”,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又把這種任務壓力,轉稼給其管轄的鄉鎮和村委干部,這種“逼稅效應”使得不少經濟欠發達地方鄉鎮“買稅”現象,屢禁不止。
相對富裕的鄉鎮不愿意“超額”繳稅,因為一旦其已經完成了稅收任務,繼續繳納(超額完成)會導致本期增長過快,而稅收增長率的剛性化會加大下期的稅收增長基數,導致下期稅收任務的增長,從而增大鄉鎮干部下期的風險和負擔。
一些鄉鎮把國家稅收當成商品,進行“市場化”交易,其危害性不可小覷。
因為買賣的稅是國家法定的稅收,買方不論用什么方式返還賣方,實質上都是挖國庫的墻腳,造成了國庫總體流失,國家財政,尤其是鄉鎮財政收入流失的現象相當嚴重。
買稅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征收成本,不少鄉鎮干部從中虛列成本,導致貪污、受賄等職務犯罪。
許多鄉長將找老板買稅稱為抓“無煙工業”,許多鄉干部幾乎一年到頭外出跟老板談判,沒時間抓正常工作,無法靜下心來抓項目的啟動、財源的培植和其他的正常工作,跟老百姓和基層干部也疏遠了。而這些縣鄉財政收入非常規“高速”增長的背后,都晃動著買稅的影子。數字越來越好看,成本越來越高,而支出是剛性的,風險越來越大,甚至有可能導致財政癱瘓。
引稅、買稅等涉稅的違法行為,已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稅收秩序,造成了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筆者認為,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一步規范稅收秩序,防止買稅、引稅等違法現象的發生。
良好的稅收秩序是確保國家財政收入足額入庫的重要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政府宏觀調控目標的前提條件。而引稅、買稅等現象,擾亂了正常的稅收秩序,助長了部分基層政府或單位虛報浮夸的歪風,也造成了一些政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這不僅反映出一些鄉鎮政府在組織收入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違法、違紀行為,也暴露出一些稅務部門沒有堅持依法治稅,對稅源監控不力。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引稅、買稅行為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嚴重危害,進一步增強依法治稅觀念,嚴格執行國家財稅政策,認真整頓和規范地方稅收秩序,堅決杜絕引稅、買稅等涉稅違法違紀行為。
財政收入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綜合反映。財政收入的增長要立足于發展經濟、夯實基礎,培植財源。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發展經濟與稅收增長的關系,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和稅源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財政稅收計劃。收入計劃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不能脫離實際,盲目追求高指標、高增長。要定期組織有關部門,認真調查測算本地稅源,為編制財政收入計劃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要加大行政責任追究力度,對發生引稅、買稅行為和人為抬高稅收計劃造成虛增收入或者有稅不征造成稅收流失的,要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當地主要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行政責任。
各級稅務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稅收法制觀念,嚴格組織收入工作紀律,堅持依法治稅,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目越權免稅,做到應收盡收,應免盡免,嚴禁引稅、買稅、拉稅、借稅等違法行為的發生。要依法加強稅票管理,對上述涉稅違法行為稅務部門要拒絕開具完稅證明。要樹立“稅源有限、管理無限”的理念,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加強稅源監管,對容易發生引稅、買稅行為的建筑工程等一次性稅源實行重點監管,切實堵塞稅收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1.建立健全舉報制度。各地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涉稅違法行為舉報制度。設立并對外公布舉報信箱、舉報電話,自覺接受社會各界對稅收征管工作的監督,及時受理群眾對引稅、買稅等涉稅違法行為的舉報,并嚴格為舉報人保密。
2.認真開展調查和整改工作。各地要按照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關于開展引稅調研和整改工作的要求,認真組織開展買稅、引稅等問題的清理核查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報同級政府和上級部門、財政部門。凡調查不徹底、措施不得力、掩蓋事實真相、沒有得到有效整改的,一經查實,需嚴肅處理。
3.加大對引稅、買稅等涉稅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發生引稅、買稅行為的地區,一經查實,要堅決追究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并按照查實的引稅、買稅數額,全額從其轉移支付等財力性補助中予以扣減。對已享受“三獎一補”等獎勵政策的,要扣回獎勵資金。
由監察部門對有關人員進行查處,違反廉潔自律有關規定的,要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按照查實的被引稅、買稅數額,全額從其轉移支付等財力性補助中予以扣減。
各級稅務機關要督促納稅人按照國家稅收政策規定的地點依法繳納稅款,對納稅人不按規定地點而到其他地區繳納稅款的,稅務部門不予認可,要重新征收稅款并給予處罰。
深化財政改革,改革鄉鎮財政管理方式,實行“鄉財縣管鄉用”,是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要求,也是規范鄉鎮財政收支行為,調動鄉鎮人民政府增收節支積極性,緩解鄉鎮財政困難的一項重要措施。從近幾年部分市縣的試點情況看,效果十分明顯。各地要結合各自實際,加大推行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要按照“預算管理權不變,資金所有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和“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的原則,積極建立健全鄉財縣管財政管理體制,杜絕引稅、買稅等涉稅違法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