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華
貨幣政策的一般目標是: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防范系統性風險,“穩定”是首要取向。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干預經濟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直接調控的貨幣政策和間接調控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為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必須借助一些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劃分為直接貨幣政策工具和間接貨幣政策工具兩類。
直接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或直接分配信貸的方式以達到影響實際經濟活動的目的。間接貨幣政策工具是通過市場力量來影響金融市場的借貸成本,進而影響實際經濟活動。
所有制和產權制度是社會經濟體制的核心和制度基礎,而其改革不到位制約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運用。
中國人民銀行自執行中央銀行職能以來,長期沒有形成名副其實的中央銀行,其職責過多,主要的原因是在資金運用上不能保持獨立性,總是處于受牽制、受逼迫的被動地位。地方政府對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的干預過多,有些部委所屬的金融機構不服從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從而削弱了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能力。
由于我國的貨幣市場不夠發達,存在著存貸款利率管制,利率與存貸款利率之間的合理關系、短期利率的變動與貨幣供給的關系不明確。利率調整難以做到及時和適當幅度的變化,滯后于GDP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的變化,利率工具的有效性比較低,中央銀行在同時使用數量型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使用利率工具時往往產生矛盾。
我國目前的貨幣市場中的票據市場、債券市場、回購市場和同業拆借市場等分割嚴重,尚未形成一個相互聯系和有機運行的整體,各個市場交易的參與者不同,交易品種不同,資金流動存在障礙。
中央銀行自2004年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主要目的是為了適度收縮貨幣,制止貨幣信貸增長偏快的現象發生,配合政府其他部門的行業政策和行政手段,對部分行業(如房地產)和地區投資過熱傾向予以調控,促使商業銀行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率,是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相應地逐步完善準備金政策,能夠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再貸款、再貼現手段和存款準備金率手段都是央行的宏觀調控手段。這些政策工具的使用,理順了市場間的利率體系,提高中央銀行引導市場利率的能力和央行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手段對調控市場資金供求的敏感度,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再貼現政策可以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宏觀調控,提高銀行信貸資產質量,規范和引導商業信用,推動商業信用票據化。央行建立的浮息制度,增強了金融調控的靈活性。
轉型經濟過程中的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資本流動將更為頻繁,央行為了更加靈活地調控金融市場,必然更多地使用對沖交易等方式來抵補資本流動的沖擊,加大了對公開市場業務的需求。
儲備貨幣規劃是央行管理準備金供求的規劃,它是央行運用間接工具實現貨幣政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建立相應的報表制度,使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能夠定期、及時、準確地報告其資產負債表,它還能加強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完善中央銀行的財務體制。
在逐步縮小再貸款規模的前提下,發展再貼現制度,逐步利用再貼現制度取代再貸款制度,發揮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能,同時配合利率市場化和公開市場業務的發展,發揮貨幣政策的信號傳遞作用;確定再貼現的合理規模,實施基礎貨幣管理規劃,適時地調節再貼現數量和再貼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