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清
新古典派理論指出,從母國利益的立場看,可能會產生對外投資過量的情況,其根源在于私人和社會之間的收益率是不同的。私人企業在做出對外投資決策時,不會考慮國外新投資會降低東道國現有總投資的收益率,也不會考慮會給母國帶來損失,如支付給外國稅收就意味著減少國外收入。新古典派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對外投資會引起母國國民收入從勞動轉向資本的再分配。
海默在其壟斷優勢論中,曾論述了對外直接投資與融資的關系,認為跨國公司出于對經營控制權的需要,對外直接投資者不能在東道國當地籌集全部資金,一部分將來自于母國(包括股權投資與借貸資本),而出于節約成本的需要,也會在東道國籌集一部分資金。
不同的母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資本存量規模的影響不同。美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與國內投資間存在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國內外投資有一定的互補性,從而進一步說明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和母公司提供內部積累起來的資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雖然對內、對外投資間的正相關關系并不一定意味著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但至少說明對外直接投資不一定會對母國國內資本存量規模產生不利影響。對加拿大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對外直接投資和國內資本形成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但是將其他因素(經濟行為、利潤率和技術進步)考慮進來,國內外投資間的正相關關系就不一定成立了,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跨國公司有可能用對外直接投資來替代對國內的投資。20世紀80年代中,瑞典跨國公司大規模對外投資(主要對歐盟投資)就對瑞典國內資本存量規模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即使在美國,也有一些研究(如費爾德斯坦等人)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內投資間存在著部分替代關系。
逆古典派假設對外直接投資并不會減少母國資本形成,并傾向于肯定會對母國的就業和國際收支有積極影響。資源開發型的投資顯然是屬于逆古典派所說的類型,這些企業投資于國外是為了開發國內得不到的資源。因此,對外直接投資不會完全替代國內投資。
綜合來看,以往的研究、文獻在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投資影響的問題上顯得比較零散、間接和不全面,且未能建立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框架,來說明外流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國內投資的影響機制。
對外直接投資使東道國和母國的資本存量規模和可供投資的儲蓄總額發生變化。從間接影響看,對外投資可以帶來收入,其中部分收入可以用于再投資,同時,對外直接投資也可能給母國和東道國帶來積極的或消極的乘數效應,外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存在著交互影響,在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投資影響時必須考慮這一點。
麥克杜克爾(MacDougall)的國際資本流動促進國民收入理論認為,國際直接投資不僅能夠增加世界總的福利水平,而且能夠同時增加母國和東道國的國民收入。馬斯格雷伍還分析了對外直接投資對美國國內勞動生產率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國內投資的下降可能降低國內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另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帶動的國內就業結構的調整,通過轉崗過程中的再培訓,大大地提高了母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所以,對外直接投資有助于美國國民收入的長期增長。
凱恩斯認為,一國的經濟增長需要充分的投資引誘,投資引誘可來自對內投資,又可來自對外投資,二者構成總投資。資本利潤率決定了投資量的大小,其中,利率影響了投資的利潤率進而決定了國內投資量的大小;在對外投資時,需要大量的外匯儲備,而貿易順差是獲得外匯儲備的唯一手段(在不考慮通過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時,假定沒有初始的對外投資和利潤匯回),那么,我們在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投資的影響時,要考慮到匯率對利率的影響和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的替代以及國際收支的影響。
在對美國的實證分析當中,伯格斯坦(C.F.Bergsten)1978年的研究報告認為,在沒有考慮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設備出口、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貿易的條件下,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流出與匯回的股息、專利權費和管理費用,美國跨國公司對美國國際收支的凈影響是積極的;而哈夫鮑爾(G.C.Hufbauer)和阿德樂(F.M.Adler)對美國跨國公司的分析,則同時考慮了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國際貿易因素。哈夫鮑爾和阿德樂假定對外直接投資既不影響母國在東道國的資本形成,也不會替代或擴大母國的出口,所以僅考慮對外直接投資對國際收支的直接影響。哈夫鮑爾和阿德樂,分別運用古典和反古典的假定對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對美國出口的替代效應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國際收支影響的分析,完全取決于對外直接投資是替代了母國的出口、刺激了母國的出口還是影響了母國和東道國的資本形成等各種不同的假定。
弗農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由于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是出于公司自身的戰略目的,它們的投資行為有可能與母國的國家利益發生沖突。即使有充分理由在母國投資,跨國公司仍有可能選擇向國外投資。所以產品周期理論認為只有跨國公司才是投資地的最佳決策者,而且對外直接投資未必替代母國的出口。
蒙代爾認為自由貿易條件下,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是完全替代的關系,即國際資本流動取代了國際貿易,屬于一種逆貿易傾向的投資,這種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完全替代就會對國際收支造成凈負效應。
綜上所述,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反映了國際間區位優勢的動態變化,所以對外直接投資沒有明顯地替代母國的出口。相反,對外直接投資通過維持和提高母國企業國際競爭力,還有助于母國國際收支的改善。
假定其他因素不變的話,母國的國際收支順差,國際儲備增加,國內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這里進口需求沒有發生變化,國內投資增加,這是直接效應。
由于利率降低,資本流出,國際收支發生變化,因為利率平價,利率降低,本國匯率下降,產生出口效應,由于匯率下降,對外直接投資以本國貨幣表示的收益率下降,利潤匯回減少,對國內資本存量有負影響。這是間接效應。
初看起來,對外直接投資會將資本資源轉移出國,從而將減少國內的投資。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當母國國內的資源已充分利用時,國內多余資本將會構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因而這時資本轉移出境是有好處的。當母國國內資源尚未充分利用,但發生結構性剩余時,這時的對外直接投資還要取決于國內外的投資利潤率大小,但資本投資于外國不管獲益多少,都將影響本國相對劣勢產業的投資,這種情況下,投資轉移的長期效果甚至將會造成該產業的消亡,以進口替代國內投資。在發達國家,這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改善。
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不僅限于初始投資,還包括后續投資。在跨國公司的融資戰略中,可供選擇的融資戰略有許多,它將“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借款,在預期收益最高的地方投資”(Caves,1996),企業的全球融資不僅要考慮相對借款成本,還要考慮與匯率變化和其它因素有關的風險,因此在國外子公司的外部資金中來自東道國的資金所占份額是很高的,在海外子公司的資金來源結構中,利潤再投資一般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跨國公司的全球購并使股權投資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形式。
中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遠遠超過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盡管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但對外直接投資在中國對外經濟活動中所占的比重還很低,因而目前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中國1989—2009年間的國際收支統計顯示,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賬戶除了1992年之外均為順差。而且1992年資本賬戶的逆差原因,是當年償還了外國銀行的巨額貸款本金和利息。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賬戶的負面影響并不顯著。就國際收支的經常賬戶而言,尤其是商品的進出口,對外直接投資產生了兩種相反的影響: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建立生產型和貿易型子公司,可以有效地規避東道國的貿易壁壘;通過在東道國建立生產、銷售網絡,在維護對原有國外市場的出口的同時,還有助于擴大中間產品向新的出口市場的滲透,在建立生產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過程中,還能夠帶動中國的設備、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資源開發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多是為了解決中國國內短缺淘汰的供求矛盾,所以勢必帶來了中國進口的增加。但是,即使中國沒有進行這種資源開發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于一些國內短缺的資源的進口需求仍然是剛性的。所以,真正對中國貿易收支產生影響的是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的替代效應。毋庸諱言,在對外直接投資之后,海外子公司可能部分替代了母公司對東道國的出口。但是,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收支的負面影響尚不顯著,將對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的影響綜合起來,可以認為目前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的國際收支沒有產生明顯的消極影響。
另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最重要的兩個動因是尋求市場和尋求資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服務業、資源開發業和制造業的分布比例占90%,且投資地區相當集中,為國內的剩余資本找到出路,有學習效應,有利潤匯回,對國內資本的替代作用目前可以忽略不計。
總之,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關鍵一步,它的出口替代不明顯,對國際收支是正效應,在中國目前的匯率制度下,促進了國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