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陳棟 秦 超 王代軍
在我國財務管理理論界對于財務管理的總體目標有多種觀點,其中主流的管理目標主要有三種:利潤最大化、價值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
1.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該思想假定企業是經濟實體,企業經營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獲取利潤,認為利潤總額越高越好。如果每個企業都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有利于企業和社會的資本結構優化。但是,利潤最大化也存在十分明顯的缺點,首先,由于利潤是一個絕對數指標,不利于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此外,由于其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因素,因此極易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只看重企業短期的會計利潤,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獲得利潤而產生的風險沒有考慮。
2.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是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反映了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企業價值的計量是充分考慮企業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因素,有利于企業從長遠考慮,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最能體現企業發展的根本目標。因此,企業的一切理財活動都會圍繞這個目標展開。但筆者認為其仍存在顯著的問題,即企業價值的衡量缺乏準確的衡量標準。
在我國,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有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的大小、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大小、企業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的大小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對于這三個動態指標的計量學術界并未達成統一的、精確的計算方法,因此,通過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得到的一個評估值來評估一個企業價值的大小明顯缺乏可靠性,很難保證該工作的科學性。
3.股東財富最大化。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應該為企業的所有者(即股東)帶來最大化的股東財富,而股東財富主要反映在股東們持有該企業的股票的市場價格總額。它克服了企業為了利潤的短期行為,較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由于我國現在的股票市場還處于一個不發達的階段,股票價格易受到非經營因素的影響。此外,其仍存在以下缺點:第一:容易造成股東與經營者的利益沖突,企業對其他的利益相關者重視不足。第二:該指標只適用于上市公司,對于非上市公司則很難適用。
4.其他財務管理目標。隨著學者對財務管理目標的深入研究,學者一直在不懈的尋找最優的財務目標、提出新的方案。比如:所有者財富最大化、經營者財富最大化、企業產值最大化、企業效益最大化、政府效益最大化等等。每一種方案都有其自身的優點,但同時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適合作為統一的財務目標。
由于財務管理目標的多樣性,致使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出現了不同方面的側重,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企業都是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每一個企業不可能只關注自己企業的利潤、效益,以正確的財務管理目標為指導,正確的處理好企業與社會、國家、消費者、債權人、職工等之間的關系,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社會公眾效益和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達到最大的滿足。結合以上各個目標的優缺點,筆者認為,社會公眾利益最大化應是我國現階段企業理性的財務管理目標。
1.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會自覺地把社會公眾利益放在首位,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社會公眾利益的實現等多方面的內容,消除企業為了為追逐利潤的短期行為,有助于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企業各方面利益的協調發展。
2.企業一旦確立了以社會公眾利益最大化為自己的財務管理目標,相應的社會責任的承擔會使企業樹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有助于企業提高產品品牌的影響力、增加產品的銷售量,企業可以獲得形象價值所帶來的額外利潤。但是為了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提高社會平均生活水平,企業會將這些利潤用于降價、技術改革、設備更新等方面。從表面上看,社會責任的承擔會減少企業的會計利潤,但實質上,卻能增加企業發展潛力、社會總財富。
3.這個目標的實施會讓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利益達到一個均衡。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更加注重協調各方的利益,更加重視社會財富的積累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以社會公眾利益為財務目標的企業追求的是社會發展和企業成長的和諧統一,因此,該類企業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綜上所述,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一個爭議較大的課題,企業應結合企業所處的時期、地理位置、經濟環境選擇財務管理目標。但是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社會公眾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能促進企業、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社會各方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