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旭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面對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資產管理工作者的職責。綜合分析,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部分高校在資產管理工作中比較重視對資金的管理,而對物資設備等固定資產的管理卻重視不夠,存在嚴重的“重錢不重物”的片面資產管理思想。在思想上沒有認識到加強學校固定資產管理,使用好學校的固定資產,讓有限的固定資產發揮最佳效益,是促使實現自身良好積累,圖謀未來發展與壯大,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實力與競爭力的重要之舉,是進一步服務教學與科研,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扎實的物質基礎的應有之義;長期以來,部分高校對國家投入的國有資產的地位、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所屬國有資產缺乏產權意識,認為高校是專門承擔教學科研任務的純消費事業單位。所以,對國有資產的使用缺乏系統的、有效的監督機制,短期行為較為嚴重,進而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此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投入的相對增加,高校固定資產呈現出面廣量大、種類繁多,構成日趨復雜(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圖書資料、文物陳列物以及各種高、精、尖儀器設備)等特點,管理的難度也越來越大,而大多數高等院校仍沿用原來的操作辦法,從人員配備、管理的手段、制度建設等方面,沒有做出相應的改進和完善,隨之帶來在保管上、使用上乃至安全上的諸多問題。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的國有資產集所有權、經營權、行政管理權三位一體,沒有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的運行機制。這種運行機制造成我國目前大多數高校對固定資產管理實行的是以賬物分管為原則的分類歸口管理模式,通常是設備部門管理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后勤管理部門管理房屋、建筑物、行政設備,圖書館管理圖書雜志,財務部門負責價值核算,而各職能部門又分別由不同校領導分管,學校的固定資產管理缺乏統一領導,也沒有一個綜合協調的部門。
表面上看,固定資產管理雖歸屬各職能部門,管理的職能部門也不少,但其具體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教學、科研、行政等專業部門,造成資產實物流動與賬務核算相脫節,職能部門管理和各專業部門占用相分離的狀態,各部門實際上對國家財產誰都不負責任,職責不清,相互推拖,未形成完整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高等學校普遍存在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現象,雖然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但不成體系,缺乏操作性,在管理環節上存在漏洞,有的即使已制定了好的制度也未能很好地落實,造成管理失控,單位固定資產實際上有多少心中無數,雖然多次清查仍家底不清,前清后亂,無法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如重復購置,閑置浪費、毀損、丟失、私用公物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建筑物早已竣工使用,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及時辦理固定資產驗收手續。有些固定資產早已報損、報廢不再使用,但未辦理報廢手續,其結果是賬實不符,有賬無物。因此,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和約束機制,高校的家底難以清楚,固定資產的效益難以充分發揮。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規定,高等學校固定資產單位價值未達到規定標準(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在800元以上),但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也作為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據此,高等學校購入的大量電話機、辦公桌椅等簡易辦公設施,必須在固定資產的范圍內核算。與其他固定資產比較而言,將此類物品作為固定資產核算不能準確反映一般設備和專用設備的數量及價值,不利于統計、評估、預測、決策等工作。另外,隨著經濟發展以及物價水平的提高,價值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設備及價值在800元以上的專用設備的單位價值標準明顯偏低。
購建固定資產的實際費用一次性直接列入事業成本,固定資產總值增加,當期結余虛減。高等學校購建固定資產,其原始價值的核算要通過“固定資產”科目,在反映固定資產增加的同時,相應地反映固定基金的增減變化。“固定基金”與“固定資產”是相對應的科目,可以反映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用以核算、監督國家在高等學校擁有的固定資產基金。通常情況下,要求兩者的賬面金額是一致的。但是企業在購入舊固定資產時,固定資產反映其原始價值,而固定基金反映其凈值;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時,“固定資產”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則隨著已付款額的增加而增加,這就使得固定資產的賬面金額不等于固定基金的數額。所以事業單位設置“固定基金”科目的意義不明確。另外,隨著高等學校改革的深入,面臨的經濟環境和業務范圍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財政撥款占全部高等學校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在此情況下,高等學校購置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主要將不再是國家財政撥款,而是自己的創收收入,即自籌資金。既然是自籌資金,就應賦予其一定的自主權,不宜限制得太死。
傳統上認為高校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非經營性單位的觀念,使高校一直沒有像企業那樣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的弊端為:無法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影響固定資產及時更新改造。新形勢下,高校對固定資產的投入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也迅速增加,僅僅依靠財政撥款遠遠不能滿足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國家提倡高校發展資金渠道的多元化,其中銀行貸款、融資等成為主要資金來源,因此為了反映資金使用效益必須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規定,高等學校固定資產因出售、報廢或毀損等原因減少時,按減少的固定資產原始價值直接沖減“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科目,而不反映盈虧、出售、報廢和毀損的固定資產凈值。此過程中取得的價款、變價收入和清理費用,直接列入“專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購基金”,而對固定資產凈值不做任何反映。這樣處理不能綜合反映固定資產清理過程中的支出和收入及清理凈損溢。
為了滿足教學、科研需要和通過上級舉行的各種評估,學校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添置資產。學校內部資產配置則實行供給制、按需分配,而且一旦配置,終身擁有。由于使用部門對配置得當與否,利用率高低與否不承擔責任,因此常常貪多求全。造成各學院(部門)之間擁有資產的數量和其承擔任務的實際需求很不平衡。并且隨著資產絕對量的增加,管理也沒有跟上。管理不僅包括通常的驗收、登記人賬、報損(廢)注銷等賬、物的管理,還包括監督考核、使用和維護的管理。保證儀器設備始終處于最佳狀態,以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效益。但實際上總是有一些人把重點放在如何爭取一些房子,多要點經費購設備上,至于如何讓現有設備發揮更大效益卻考慮的很少。有的設備年年增加,管理卻停留在低水平的實物狀態管理層次;還有的家底不清,連一本規范的實物賬也拿不出,也沒有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記錄,形成了重購置、輕管理的現狀。
長期以來,學校辦學考慮的主要是經濟和社會效益、規模及任務,相應資產的配置也隨之出現局限性。校內資產在使用上缺乏嚴密監督、嚴格考核,沒有必要的費用與效益控制手段,也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和獎懲制度。設備配置缺乏認真論證,不顧實際需要,片面追求高、新、全,造成固定資產資源的極大浪費。
實驗室建設重復分散,過于專門化缺乏通用性。實驗室是高校投資大,固定資產多,貴重設備最集中的地方,但在建設中強調專業的特殊性,追求小而全,搞自留地,實驗室重復建設。如文科實驗室通常以計算機為主要實驗設備。專業性愈強,使用面就愈窄,閑置浪費也就愈多。有的一年只用幾次,有的是偶爾用用,由于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致使資產閑置浪費。資產通常只有在使用中才能體現價值,無論是整機閑置,還是部分功能閑置,都是浪費,也就是資產的另一種流失。
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個人配置的固定資產也不斷增加,臺式電腦、打印機、數碼相機等的逐步配備使固定資產具有了更強的流動性。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監控手段和變動記錄遲緩,資產信息的頻繁調整往往會造成信息失真和滯后,從而造成賬實無法同步一致。機構調整、崗位輪換、教職工調動或辦公室搬遷時,設備的調整和流動隨之產生,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只有人事部門、固定資產管理部門、設備所在部門和使用者都自覺地按照相關的操作程序完成一系列設備移交工作,固定資產變動的信息才不會遺漏或缺失。但事實上,一方面是這些涉及到固定資產調整的機構人員變動發生時,工作的重點和關注點都不是固定資產的調整;另一方面是由于程序復雜、關聯部門多,即使大家都能及時考慮到固定資產的問題,也因為操作難度大而不了了之。單位人員調整是常態,跟進不迅速,人員更換調離后,其名下的物品隨時間的流逝不知去向。部門的調整雖不頻繁,但固定資產變動的量大,監控不及時,要做到賬實相符就只是空話了。
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是高等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規劃、建設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充分認識高校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對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進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為新形勢下,特別是面對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高校資產管理模式的構建以及管理機制的運行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