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梅
我國的審計組織體系有政府審計、民間審計和內部審計共同構成,在審計建立初期,審計界普遍認為政府審計居于主導地位,內部審計居于基礎地位,民間審計居于補充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的興起、國有企業的改制、外資企業的引入,民間審計成為主力審計力量,可是大型審計失敗案件的接連爆發,使民間審計的問題日益凸顯;從2003年開始到2007年,我國內部審計協會先后頒布了27項內部審計具體準則,一項基本準則,兩項準則指南,內部審計的重要地位逐漸顯現。
內部審計的主體是部門內部審計機構和單位內部審計機構,部門內部審計機構是指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門,建立內部審計監督制度,根據審計業務需要,分別設立審計機構并配置審計人員,在本部門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下,負責所屬單位和本行業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效益的審計;單位內部審計機構是指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內部審計監督制度,設立審計機構,在本單位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或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下,負責本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效益的審計,內部審計機構在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或本單位主要負責人領導下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內部審計在經濟監督中的重要地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因為內部審計的主體是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審計對象是本單位內部的經營活動、財務收支、經濟效益、經濟責任,因此,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不同,不用委托,不用付費,又不像國家審計有強制性,內部審計的針對性,就是單位內部哪里有問題,需要監督,需要提醒,需要改進,需要為管理當局提供重要的信息,內部審計人員就可以將哪里作為審計的重點,組織審計力量,分配審計資源,及時盡快的找到弊端,提出建議,將問題解決在內部,促進單位的穩步發展。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在對內部審計的新定義中明確指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因此,內部審計機構有義務和責任對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提供政策咨詢服務,將自身特有的專業優勢融入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對制度、管理和經營控制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供咨詢服務,預防出現大的經營波動和管理漏洞;內部審計機構還要開展一些培訓活動,監督各部門貫徹管理層的意圖,維護本單位的利益,為實現企業目標服務,把握企業發展機遇,防范經營風險,努力追求效益最大化。
由于內部審計是作為部門、單位領導在經濟管理和經濟監督方面的參謀和助手,出具的審計報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內部審計不僅可以對內部財務、經濟效益進行審計,還可以對下屬單位進行財經法紀審計,從業務內容上看,可以進行事后審計、事前審計、事中審計,也可以根據單位的安排進行特定業務的審計,可以審查單位內部的方方面面,只要管理層有要求,讓查什么就可以查什么,與民間審計的審計范圍有業務約定書來定相比較,審計范圍的廣泛性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廣泛性是國內外內部審計的共同特征。
內部審計的效率性是指組織經營活動過程中投入資源與產出成果之間的對比關系,效率性審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審查和評價組織經營活動的投入、產出關系,優化業務流程,提高經營活動效率,它既可以針對整個組織的經營活動,也可以針對特定項目、特定業務;在經營活動特定項目或業務有多種效果性目標時,效率性審計應當根據審計目標的要求對效率進行綜合評價,這種評價可能因審計目標的不同,對審計內容有不同的關注程度;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將效率性審計報告提交給管理層后,在必要時實施后續審計,持續追蹤問題是否得到解決,以促進管理層改善業務流程和提高經營活動的效率,這一特征也是民間審計不具備的。
我國內部審計代表管理層執行經濟監督、防止舞弊,加強內部管理服務的職能,這是微觀監督的性質,也是內部審計的主要工作職責,同時,內部審計還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對本部門、本單位是否遵循國家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進行檢查,因此,又具有宏觀監督的性質,所以,微觀監督與宏觀監督的統一,也是內部審計的重要特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內部審計不同于政府審計、不同于民間審計,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內部審計在經濟監督方面有其獨特的力量,我們應該重視內部審計的作用,充分利用其優點,完善內部審計的體系和技術方法,使內部審計更具科學性,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