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祥策
會計信息產品存在質量缺陷這一歷史性、國際性的難題讓業界專家、學者頭痛很久了,也對癥開了很多藥方,但卻未見療效。由于這一產品的準公共性,殃及了所有的現實信息使用者和潛在的信息使用者,讓會計人、審計人成了做假的代言人,讓會計業的生存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若有競爭,則會計必被代替)讓資本市場談“信”而色變,而變得動蕩不安,已故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先生一語道破了會計在經濟中的重要性:“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先治”,這決不是危言聳聽,老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會計人精神,讓我作為一名從事會計、審計的學者感到汗顏。
筆者選擇2001—2008年度《會計研究》雜志中有關探討會計失真、信息產品缺陷的文章,國內專家學者對會計信息這一個特殊產品非常關注,這類文章筆者采取了判斷抽樣法,詳細對比了35篇文章對會計信息失真、存在缺陷根源的探討與研究,以及解決的措施、手段進行了對比。
(一)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會計信息產品存在缺陷的根源,是產權的缺失(杜興強2006),會計信息資源配置不當(吳水澎2004),他們認為會計信息產品在特定消費群仍是私人物品,市場機制是配置會計信息的資源的基本手段,但會計信息產品的質量有難以檢驗性,并且信息產品的質量信息在生產者與需求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
(二)從會計信息產品供求來看,導致其存在質量缺陷的根源是供應缺乏激勵,而需求缺乏動力,對政府相關部門會計信息需求的實證分析(薛祖云,2005),他研究了信息過載是影響投資者對公開信息的使用,原因是許多公司在首季可能同一天披露其季報,二是一個公司的年度和季報有可能同時披露。
(三)從綜合性的角度,主要是吳聯生(2003)提出了會計信息失真的三分法,即將會計信息失真分為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行為性失真。
以上研究發現,第一,會計信息產品存在質量缺陷這一結果不是某一環節所造成的,但是流程是關鍵,但研究流程的文章不多,特別兼任會計信息產品入市前的最后質檢者與日常管理者一身的證券交易所與會計師事務所和上市公司的存在共謀這一可能的事實卻基本無人研究。證券交易所也猶如只收廣告費而不審查廣告是否真實的廣告公司一樣的失職!才導致假冒偽劣的會計信息產品充斥證券市場!第二,從研究的人群來看,基本都是學者、缺少直接供應、加工和使用會計信息產品的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導致研究的理論多于實踐。第三,從研究方法及論文類型來看,規范研究多,實證研究少。
會計信息這一產品質量缺陷是眾因一果,但筆者認為會計信息流程設計不佳是造成會計信息新產品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表現為:會計信息產品從出廠前的缺乏內部質檢、外部質檢存在共謀和缺乏入市時的第三重質檢,目前現有的質檢又存在人員失職,計量無標準,缺乏責任追究制度,證券交易所監管的失職導致有缺陷的會計信息產品能公開入市,直到最后爆發了像“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一樣的傳染病后才發現該產品有假冒偽劣。所以筆者認為加強內部質檢和外部質檢并增加第三重質檢及配套法律手段才能有效遏制有缺陷的會計信息產品入市。
(一)一重質檢:在現有模式,會計人員編制完的財務會計報告由CFO簽字后立即進入內部質檢程序(三級復核)。1、由上市公司內部審計人員先進行“內審”,眾所周知,內審的優勢是對本單位經濟業務、生產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相當的熟悉,內審必須嚴格按CPA的標準對財務會計報告進行預審,相當于詳細復核,2、然后由總審計師或主管審計的單位領導進行二級復核,3、最后報公司審計委員會作三級復核。并讓獨立董事充分發表意見,并有一票否決權。
(二)二重質檢:按現有模式,由于委托人缺位,管理層變成為實質上的委托人,由其委托CPA來審計公司財務報告并有付費權,必然隨時存在共謀,解決方法是:由于中小股東永遠是證券市場的主力軍,在立法上讓股份少的股東合股到一定的比例聯合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進行審計,既解決了大股東控制又有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從而保護投資中的弱勢群體。另外,擔任外部質檢的CPA應注意以下問題:1.獨立性是核心,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2.審計判斷上選擇降低重要性水平,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3.多種審計方法交叉并用,引入風險導向審計。4、加大事務所及CPA違法后法律責任的懲治力度。
(三)三重質檢:在現有模式下,證券交易所無論是作為最后的質檢者還是日常管理者都是失職的,筆者認證券交易所實質上是一個購進并出售會計信息產品的一個“菜市”,其有義務對購進的每一種產品進行檢驗并承擔賠償責任。具體做法是:1.證券交易所內部設置會計信息新產品的質檢機構,對上市公司的信息產品進行先質檢后進入。2.加大日常管理的力度,建立信息產品的滯后影響調查體系和對上市公司的追償機制。3.證券監督委員會加大對證券交易所失職后的法律責任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