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雪文
1.市場信用交易既需要法律規范,更需要道德規范。維系經濟運行的良性秩序既要靠法律的外在規制,也有賴于社會倫理道德資源的內在適調。其一,市場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法律只能規范約束市場交易雙方權利和義務大的方面,而法律難以規定或沒有規定的狀態就必須借助于社會倫理道德加以規范約束;其二,法律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取決于社會倫理道德在多大程度上對它的支持,也就是說法律和社會倫理道德是互補的,“法不責眾”在多數情況下是由于法律與人們普遍認可的社會倫理道德相沖突造成的;其三,社會倫理道德是法律產生的基礎,規范約束人們日常生活的法律大多“淵源”于社會倫理道德,即許多法律規則是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承認和認可;其四,法律雖有對犯罪動機和行為前的震懾作用,但它很少直接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且更多的是“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而社會倫理道德是融于人們血液之中且在于社會輿論的褒貶的“禮者禁于將然之前”;其五,法律規范是一種消極制裁且成本非常高的一種約束,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是一種積極規勸且成本非常低而效率最高的一種約束。
2.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是以誠信為核心的商業道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保障交易正常進行,誠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物質內容,從道義道德追求進入到物質生活領域。也就是市場經濟條件的道德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商業信用”為載體、以“商業誠信”為核心,強調“互利”和“雙贏”為結果的商業道德。亞當·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講過:最商業化的社會也是最講道德的社會。這一論述從中國歷史上晉商的輝煌也可以得到證明。當今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不是“征信國家”,而“征信國家”也無一不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美國人的道德標準是和它極其發達的商業信用相聯系的。所以,會計誠信是和發達的市場交易相聯系并以誠實守信的商業倫理道德作支撐。
1.國人的儒家誠信文化分析。儒家“誠信”是適用于宗法等級“熟人”社會的道德規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養心莫善于誠”“、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等,都生動地顯示了“誠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爸伊x禮智信”是先人們提倡并力求遵守的行為準則,但由于中國長達2000多年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自然經濟,市場交易數量和地域范圍的有限性,“誠信”是以看得見的人和物為紐帶,主要來源于個人關系或對于具體個人特征的認識,是基于主要因非匿名、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朋友關系而產生的忠誠原則之上的、內外有別的、差序結構的私人信用?;蚋缸佑杏H,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的差序固定的“熟人”信用。所以,這種誠信道德,一是有鮮明的宗法等級色彩,二是有其特定適應范圍,而非涵蓋所有人的“一視同仁”的“誠信觀”。以至于在利益問題上如果一視同仁,就會被指斥為“吃里扒外”“、胳膊肘向外拐”。實際上“信用”就是一種權利、義務的對等與互換、是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盡尊重、維護別人權益的義務,并強調“互利”和“雙贏”。所以,國人目前缺失的是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商業信用”為基礎,并強調“互利”和“雙贏”為結果的“商業誠信”意識。
2“.奸商”文化的形成及對商業誠信意識的破壞性。由于我國2000多年封建專制統治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特征,為了維護這種經濟基礎,長期以來堅持實行“重本抑末”的政策。這種政策,在經濟發展上鼓勵種田限制經商,在賦稅上農輕而商重?!胺蛎裼兴?,農為本,商為末也。故病農之事不可行,行之則本發撥。病商之事尚可行,行之則末不傷。何則?農之利少而有定,商之利博而無定也。利博而無定,則征之無過也”。鄙視商業,嫌棄商人,商業從來是一種不齒于人的行業,做官發財算是正道,做生意發財變成了邪道,而且確實有不少商人用欺騙的手段經商,破壞了商業的信譽,打擊商人就常成為統治者的國策,且常常得到百姓的擁護,這便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奸商”文化。使得既符合于道德又符合于利益且是最值得提倡的善行的商業活動,很難得到長足的發展。
1“.契約”文化和“奸商”文化正處于反復的博弈的初期。目前,我國正在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計劃經濟下信用關系的“定勢思維”的慣性仍在發揮作用并和市場經濟的“理性思維”發生碰撞。由于“后發優勢”和“拿來主義”,我們實行的市場經濟更多的是借鑒別人市場經濟現成的東西,并未達到“形神合一”的程度,由于不屬于“原產地”的東西,必然還要有一個較長的本土化適應過程。市場經濟的“靈魂”,是市場交易規模逐漸擴大并經過長期的市場經濟洗禮和重復博弈,才使不道德和不講誠信的人不斷地被排除出商業活動的圈子,使得商業活動成為最講究信用和道德的一種活動,從而形成市場經濟的“靈魂”——誠信。而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的時間很短且一開始交易的規模又很大,商業活動的基本道德——誠實守信,一時難以完全形成和到位。
2.商業誠信道德缺失必然發生會計誠信危機。我國目前市場交易中商業信用正在經市場經濟的洗禮過程中,商業活動中誠信和欺詐正在反復博弈的初期,在“產權界定”不清晰和“缺失”信用法律制度的強制性約束的條件下,市場交易的基本形式——商業信用就很難得到長足的發展,商業活動的基本道德——誠實守信還一時難以形成,商業欺詐行為就成為一種必然。而當商業欺詐成為商業活動的基本特征時,作為反映商業活動內容的會計及其信息披露造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一樣。
1.完善現代市場機制,使誠信成為適用于一切“陌生人”的經濟倫理。平等經濟主體間互利互惠的交易和有序競爭,是市場經濟“商業信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一方面應將政府權力的資源配置減弱到最大限度,將市場配置擴大到應有的限度,使市場成為主要的資源配置方式,消除遏止平等的“契約”和“信用”關系產生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應建立健全市場游戲規則,使各平等經濟主體在規則范圍(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利益)內尋求利益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誠信”文化由適用于“熟人”的感情經濟倫理逐步過渡到適用于一切“陌生人”的理性經濟倫理。
2.大力發展商業信用,培養公民的“契約文明”觀念。商業信用和契約文明互為依存和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信用的大力發展必須以現代經濟契約文明為基礎,因此,不能把“誠信”當作無“約因”內容的空洞承諾,而應強調在權利義務對等、平等互利的“合意”中講“誠信”;另一方面,現代經濟契約文明,又是在商業信用的大力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不能把“誠信”當作無“基礎”的空中樓閣,而應強調信用已成為現代市場交易的一個必具要素,在謀取長遠利益大力發展商業信用中講“誠信”。
3.樹立商業生態系統和商業誠信意識,培養會計誠信意識的土壤。正如馬可·揚西蒂(MarcoIansiti)在《制定戰略:從商業生態系統出發》中所講的那樣:“在日益全球化和網絡化的現代商業中,任何一家企業的產品從最初的構思、生產到最終交付,都要與多家企業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相輔相成、互為依賴的各類企業編織成龐大的商業網絡——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瘪R可·揚西蒂把商業網絡與自然生態系統進行類比,意在說明企業的經營大環境是一個聯系緊密、互為依賴的共生系統。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個體公司之間的競賽,而是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對抗。所以,與他人分享財富的公司最終將會獲得財富并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只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損害系統總體利益的公司,最終的下場是失道寡助并被市場所淘汰。而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則有賴于商業誠信意識的樹立,因為,任何一個公司如果缺乏商業誠信意識都會使商業生態系統的鏈條中斷。同時,商業誠信意識的樹立,又是會計誠信意識產生的土壤。否則,會計誠信建設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商業誠信意識的樹立固然是會計誠信建設的土壤,但這一土壤并不一定就會結出會計誠信之果,還需要會計理論工作者、會計實踐工作者和會計法律工作者的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