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綜合職業技術學院 王霞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對消費、娛樂及旅游的需求也在相應不斷的提高,不僅僅表現在數量上的簡單增加,也反映在需求種類多樣化方面的增加。節事活動活動的產生和發展,正是人們各種物質精神需求的體現。
1984年,美國學者Ritchie首先提出了節事的定義:“從長遠或短期目的出發,一次性或重復舉辦的、延續時間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外界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認同、增強其吸引力、提高其經濟收入的活動”。而節事旅游(節日事件旅游Festival & Special Event Tourism,簡稱FSE旅游)指以一次性或定期舉辦的節日慶典為核心吸引力, 營銷或提升目的地的特殊旅游活動形式。節事活動往往包括旅游觀光、購物娛樂、經貿洽談、科技文化等多種形式,短期內不僅集中展示目的地自然、人文資源獨特魅力,迅速提高目的地在國內外知名度,而且也能夠對目的地經濟、文化的繁榮起到重要作用。節日活動不僅積淀了豐厚的地方文化內涵,并且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娛樂性,因此,節事活動的策劃者試圖創造一種節日或慶典的氛圍,努力吸引更廣泛的關注以及更多的游客,甚至是再造一種全新的“傳統”。
我國節事旅游活動已經發展了大約30年的時間了,經濟影響力的增大使得我國節事活動無論從數量和規模上都有巨大影響力。目前,國內外一些重大的體育賽事和商貿活動逐漸具有節日化傾向,節日慶典也已經成為國內外眾多目的地的重要旅游促銷手段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可以認為是把節事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頂峰。節事旅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歸納我國節事旅游的發展歷程和深層次原因,對節事旅游的健康發展有著特別的意義。
我國節事活動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進程密切相關,所以節事活動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
第一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
我國節事活動的興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一些運作相對比較成功的節事活動現在依然影響很大。比如洛陽牡丹節(1983年)、濰坊風箏節(1984年)、哈爾濱冰雪節(1985年)等等。仔細分析這些節慶活動會發現,這一階段的節事活動中心側重于當地群眾的慶祝和娛樂的功能,與老百姓的文化娛樂密切相關,是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現象存在。比如說洛陽牡丹節舉辦的目的:“活躍人民生活,提供文化娛樂機會”,哈爾濱冰雪節則強調了“鼓舞群眾精神,提供文化娛樂機會”的功能。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改革開放率先在農業領域推行,農村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因此富裕起來的人們需要一種文化形式來表達經歷了長久貧窮之后的喜悅心情,節慶活動立足當地文化傳統,自然而然就成為活躍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于是,節慶活動就成為體現歷史、彰顯個性、提供娛樂舞臺的一個歡樂的“宣泄口”。由于這一時期城市改革剛進入初期階段,市場經濟遠未建立,因此不難看出,這一階段的節事活動與文化傳統深厚的農村地域有密切聯系,而沒有著眼于經濟的發展的功能,其節事活動主題反映出與農業活動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
第二階段:上世紀80年代后期與90年代
80年代末期,城市改革的推動和沿海工業的大發展,以工業化產品為主題的節事活動在沿海地區集中興起。這一階段的節事活動反映了其時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獲得長足發展的現實,節事活動的主題已然漸漸的向商貿活動和城市形象的宣傳轉移,而節事活動的也漸漸的與會展、旅游等方面深刻的結合起來,朝著綜合性的方向發展,而且不斷發展創新。
由于地方政府意識到節事活動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而且是推介城市的良好平臺,而第一階段節事活動的成功也刺激了各地節事活動的熱潮,名目繁多的節事活動不但開幕式和閉幕式顯得華麗宏大,而且經常會邀請各級領導人和各個大企業家來出席、講話,花巨資請大腕明星來聚攏人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見得有明顯改善,甚至遭到當地民眾的輿論壓力和質疑,但某些地方政府為了溢出效應和外部效應對節事活動的舉辦依然是熱情高漲。
究其原因,首先,改革開放的深入,使得沿海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工業商品的豐富以及流通的需要,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的要求,各種考查交流活動的頻繁以及城市經營理念逐漸為沿海部分城市所接受(例如大連)等等因素,使得提高城市知名度、確立宣傳城市的形象成為迫切的現實需要。旅游資源特色極強知名度極高的城市,很容易確立城市的形象,這一階段大型節事活動往往因為是政府主導,再加上各級領導、各路明星、眾多國內外記者的參與,從而能夠調動媒體低成本而又高度集中的把城市形象高度放大,大大提升影響力,使得節事活動成為聚攏人氣、提升形象、商貿交流、吸引投資、展示文化等功能的一個良好的平臺。
其次,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旅游產業的特性也促使各地樂此不疲的舉行節事旅游活動。一方面,我國的改革開放采取了不平衡的發展戰略,沿海地區依靠地理區位優勢或建立特區、或成為開放城市,意味著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的不平衡得到承認;同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也使得各地方的區域經濟利益也得到承認,再加上以政績為標準對各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導致了各地方政府各自為營,對有限的政治、經濟等資源進行爭奪來發展各自區域經濟。由于各地區間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差異性很大,地方特色形象的確立必然選擇特色旅游形象或者特色文化符號來實現。同時,旅游產業又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對其它產業以及通過消費拉動需求有著很強很廣泛的關聯帶動作用。因此,節事旅游活動的舉辦無疑是適應了地方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成為這一階段節事旅游活動最真實生動的寫照。通過節事旅游活動來爭奪經濟發展資源,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是這一階段節事活動大力開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到現在
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實力獲得了巨大提升,節事活動向大規模、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集中表現是北京獲得第29屆奧運會的主辦權。這一階段代表性的節事包括: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1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年會、2004年中國網球公開賽、2005年上海F1方程式賽車等等,這些節事活動一方面反映了我國一些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水平,提升了北京、上海等國際化都市在國際上的形象,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集中展現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世界上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展示了我國舉辦大型節事活動的能力和自信。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還將舉行大型的節事活動,如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廣州亞運會等,還將吸引繼續世界范圍內的關注。而更多的節事活動也開始在我國二線城市舉行,比如2007年在太原舉行世界小輪車錦標賽,說明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水平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節事旅游活動也出現諸多問題,比如,節事旅游活動主題重復沒有特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但不能令人滿意,有的甚者惹起當地民眾的反感;商業性太強,而文化、休閑功能降低;尤其是市場化已經很充分的今天,政府主導的節事旅游活動更是弊端百出,有待于對此做出更多的探索。
我國經濟的崛起和國家戰略的需要,還將對節事旅游活動的發展和具體操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節事旅游活動也將進一步發展并擴大其對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等范圍的影響,產生更為廣泛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社會文化影響,希望更多城市乃至國家層面通過精良的節事旅游活動策劃獲得更多的形象提升和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