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乃亨
韓愈散文代表作《師說》既為選家必錄,也為大、中學校教材所常備。要正確解析《師說》,必須明確韓愈其道、其人及作《師說》之其時。
韓愈之道,他明確標榜為“古道”,盡管實際上其道已融入了中唐的時代因素,但韓愈仍再三表明:“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于古道也。”(《題歐陽生衰辭后》)這是韓愈古文之核心。
韓愈其人,則一貫以復興古道的中流砥柱自居,從《原道》所論古道至荀、楊已“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不難看出,在恢復古道問題上,他頗有孟子那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氣概。
作《師說》其時,世俗普遍以相師為恥。這在他人,可能就事論事,斥其弊病;即引古訓古行,也是作為一般論據。但在篤行古道、以道統繼承者自居的韓愈看來就不盡于此了,他更高屋建瓴,從陋習在根本上有悖古道的角度著眼,歷代古圣人立言,以糾時弊。明乎此,再來看《師說》,就不難發現,韓愈《師說》是名師致道,感時而作。
1.抗顏為師,能行古道。魏晉以來,師道淪喪,士林之中以相師為恥漸成風習。至唐代中葉,此風愈演愈烈,“為人師者皆笑之”,甚至“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針對士林如此情態,韓愈“奮不顧流俗”,置“群怪聚罵”于度外,作《師說》,“抗顏為師”,以光復西漢“師道”為己任,這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即使在千載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欽佩。
2.意在傳道,重在解惑。《師說》首段即開宗明義,點出“師”的作用以說明其重要,并為下文闡述“師道”之當復張本。這種高處立、闊處行的開局法,就為全文定下了氣勢恢宏的基調。韓愈將“師”的作用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六個字,表面看來,這三大作用似乎平列,實則不然。所謂“道”,即修己治人之道;所謂“業”,即古文六藝之業;所謂“惑”,即此二者之惑。三者之中,以“道”貫之,“傳道”為宗旨,“授業”、“解惑”皆為達到此主要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即學“文”為明道,習“藝”為致道,釋“惑”為悟道。正因如此,韓愈才在本段之末指出“擇師”原則應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過,韓氏論“師”的作用,雖意主“傳道”,但重點卻在于“解惑”。韓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孔子等儒家大師的啟發式教學法,他心領神會,而這種教學法的主要手段即“解惑”,這就是他特別重視“解惑”的原因。再加之釋“惑”確實是學“業”致道的必由之門,欲使弟子有“大成”,就必須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使之通過此門徑,達到“悟道”的最終目的,即使之登上“業”之大堂,進而步入“道”之內室,以完成“師”的使命。有鑒于此,韓愈才在闡明“師”的三大作用之后,又專門拈出“解惑”一端加以申述。
韓愈專就“解惑”一端加以申述,還有針砭時弊、生發下文的目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一句,就有如此妙用。既然人人有惑,當然“師道”可興不可廢。然而時人卻或“挾賢”、或“挾長”、或“挾貴”而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結果是“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正因時風如許,平時以道自任、以師自處的韓愈,才不得不出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嘆。這樣,文章就極其自然地過渡到下段。然后,他再從圣人尚從師、童子尚從師、巫醫樂師百工尚從師三個方面,諷諭時人宜從師解惑。由此觀之,韓氏專拈“解惑”一端加以申述,就行文來說,亦有深意,絕非信筆所至。
3.三片并列,對比襯托。《師說》首段之末,韓愈論“擇師”原則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其中“四無”實為第二段之“伏筆”。第二段即緊承此“四無”加以申發,除批評了當時不良學風外,還闡述了人人宜從師的道理。類此“伏筆”第二段也有,其所言圣人“且從師而問”,即為下段所言孔子師郯子等一事伏筆。第三段文字即承此而發。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首先是運用了三片并列法。此段中“相形”之三小段,在其承接處,作者未以過渡句或連接詞相銜,形成三個并列的獨立片,這三小段文字,形如自立,實則義脈貫通,所言之理一樣。這種寫法,確能給人以挺拔醒目、功力深邃的感覺。其次是運用了對比襯托法。作者為闡明人人宜師的道理,敢于直面現實,以“古之圣人”“出人也遠矣”尚重視“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下圣人也亦遠矣”卻輕視“從師”對比;以為“其子”尚重視“則師而教”,與對“其身”卻輕視“從師”對比;以“巫醫樂師百工”尚重視“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卻輕視“從師”對比。此外,作者還以“句讀之不知”的小事尚重視“從師而問”,與“惑之不解”的大事卻輕視“從師”對比。經此一比,“眾人”、“其神”、“士大夫”之愚,都被襯托得躍然紙上,而其“惑之不解”宜師而問之理,都已不言而喻。確實收到反差強烈、其理自明、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4.沖飆激浪,氣勢雄壯。韓愈古文,素以“猖狂恣睢”、“雄奇萬變”、“奇偶交錯”、“氣勢騰躍”著稱。這種風貌的產生,當然有多種因素,但其中應以他“善用古”最為重要。正因他“善用古”才能做到既“復古”又“變古”,既使其文“無所不包”又使其文“無所不掃”,達到一種“前無古人”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師說》的語言,大量運用排偶句、感嘆句、對比句、反問句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法的運用,進一步增強了《師說》的雄壯氣勢,使它產生了更大的雄辯力!
韓愈雖反對駢文,但他能靈活地化用駢文的排偶形式,為其所用。《師說》的排偶句、對比句俯拾即是,最典型的莫過于“圣人”與“眾人”兩兩相形處。此處排偶句與對比句,簡直合為一體,難分彼此,可稱為排偶對比句。這些排偶對比句,并不像駢文那樣整飭,而是上下句字數不等,前后排參差不齊,故能靈轉多變,毫不呆板。這種排偶句,寓整飭于參差之中,使文句既有整飭美又有參差美,與駢文排偶句相比,更顯得搖曳多姿伸縮自如。這些排偶對比句,又是把范圍和性質相同或相反的事物,以結構相同或相近的語句連綴成片,產生一種雄壯的氣勢。此外,“句讀之不知”與“惑之不解”兩兩相形處,亦用排偶對比句,但它與通常語序不同。通常語序是“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此處卻一變常例,造語奇崛不凡。
《師說》為感時之作。當時學風不正,師道不存,作者感慨萬千,故其文多用感嘆句。特別是對比襯托的地方,作者每次對比之余,都要感嘆時人之愚。這些感嘆色彩頗濃的句子,亦錯綜變化,毫不凝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純是感嘆語氣。作者在《師說》之中,為了增強肯定的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還用了反問句。這類句式,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一句,為最有代表性。
韓愈的《師說》雖有其特定內涵,但如抽去它的具體內容,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那么,它對人們的啟迪價值將是永恒的。它不愧是一篇古代的優秀散文,也不愧是一篇古代的重要的教育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