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淮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7~9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分析
◆黃 芳
(淮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7~9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從外部原因、語文學科自身、教師、學生等方面來分析形成原因。
新課程標準 7~9年級學生 語文學習 興趣 分析
為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實施后 7~9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本調查在四川省南充、安徽省淮南兩個城市各選取示范、普通、農村三所中學 7~9年級學生,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和訪談。通過調查與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學習狀況不容樂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文的態(tài)度仍然是漠然,學習方法欠缺等。現(xiàn)從影響語文教學的幾個方面來分析形成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
由于考試制度改革的滯后,從考試內容到考試評分仍停留在舊有框架內,致使考教分離,考試成績不能反映師生真實的教學狀態(tài)。筆者了解到,現(xiàn)在許多教育主管部門仍然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給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信息時代的學校教育與整個社會日益一體化。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在豐富學校生活、吹進鮮活氣息的同時也削弱了學校、教師的教育力量。本次的調查“影響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最主要因素”中,有 10.2%的學生選擇“外界影響”,可見其對語文教育影響的分散效應。
社會中重經濟輕文化、重理工輕人文、重英語輕母語的思潮已成風氣。在這樣一個注重效率、注重實用的大環(huán)境下,加上語文學科自身存在的問題,基礎教育的基礎——語文由主科地位淪為“小三子”、“小四子”。
一切事物的發(fā)展取決于內部矛盾的發(fā)展變化。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矛盾。下面,就從語文學科、教師、學生三個方面來分析。
語文是母語教育,有它先天的優(yōu)勢,也同樣存在著不利因素。首先,語文教育不是對一個全新領域的探索。其次,語文學科主觀性較強,對語文知識、能力的評價難以精確化,難以公正地反映出學生的努力程度。本次調查中,“影響課余學習語文的主要因素”中,13.4%的學生認為“復習不復習沒有區(qū)別”,抑制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第三,語文內容龐雜。第四,“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各種要素相互作用、相長互生的過程”,其功效顯現(xiàn)的周期要比其他學科長。
其一,語文教師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轉變和角色適應都需要一個過程。新課程標準沒有提供可操作性的指示,為語文教師創(chuàng)造性教學開創(chuàng)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使得他們因無法可依而生無措之感,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摸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二,教師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力度不夠。首先是對學生了解不夠。其次是計劃性不強。其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忽略內化訓練。調查中,筆者將“教師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與“學生學習方法自評”作了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的相關系數(shù)為 0.005,呈低相關。也就是說,教師指導了學法并不意味著學生就掌握了。
語文學習的外部動機強于內部動機。在項目“推動學生努力學習語文的最大動力”的回答中,“對語文的喜歡”僅占 33.9%。大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來自“父母的期望”占 22.5%、“升學的需要”占 27.8%、“教師的逼迫”以及“同學的尊重”等這些外部壓力。語文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能力發(fā)展不同步,后者落后于前者。但元認知方面有所欠缺,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特點“很了解”。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需要幫助。由于學生在學習方法、元認知方面缺少足夠的訓練,加上長期“他主”的、被動的學習,已習慣接受現(xiàn)成的觀點,過分依賴教師,因而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不滿意。
除此以外,受外界“語文無用論”的不良影響,學習任務繁重而時間相對較少、考試壓力、未來生存壓力,加上教師教學方法、原有基礎等都層層壓在學生并不成熟與堅強的肩膀上,學生疲于應付,無法輕松地進入語文學習之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響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家庭、考試制度等外部原因,也有語文學科、教師、學生等內部原因。徹底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tài)不僅需要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而且整個社會也要反思:應為語文教學提供一個怎樣的外部環(huán)境。
[1]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JG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