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姚立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研究
南京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姚立
在目前崇尚規則高于一切的全球化競爭的環境下,國內外企業為了適應國際潮流,都在著重加強和改善管理,積極開拓創新,努力打造企業品牌,塑造杰出企業文化等各個環節苦練內功,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但是,就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在這方面還明顯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闡述了自己對企改的觀點,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
企業經營 可持續發展 發展戰略 企業創新 核心競爭力
大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而中小企業獨特、靈活、成本低的特點也給它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帶來不小的優勢,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的主力軍,積極地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迅猛,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卻不是十分理想,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的主要設備,仍停留在20世紀80~90年代的水平,有三成的企業還處于虧損狀態,而且不同程度都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另外,我國中小企業科研實力薄弱,只有少數的企業設有專門的科研機構,普遍缺乏技術人才。再加上我國的中小企業仍然還停留在以價格競爭為主的市場競爭階段上,經營管理過于依賴“人治”,嚴重偏離了現代企業經營的軌跡,這使得這些企業處于一個相當被動的局面。
在全球化激烈競爭的浪潮中,企業需要積極尋找有眼光、有組織能力、有管理能力,并且有思想和戰略的前瞻性的戰略領航人。戰略領袖應該積極參與企業的管理運營,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慢慢磨練,中小企業必須要從戰略的高度建立和培育未來戰略領袖的長效機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此來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最大限度發揮戰略領導人對企業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小企業應該確立自身的核心發展方向,從戰略角度利用自己相對積累的核心優勢攻克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個強勁的知名品牌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無疑是進入國際市場最有力的通行證。我國中小企業應把打造自身的品牌文化上升到戰略高度,積極推行以質量求生存,走名牌戰略發展道路,必須嚴格參照國內外的名牌標準的評選程序,有機地將名牌企業與名牌產品和名牌員工融為一體,在提高質量和發展業績時一定要穩扎穩打。
提高核心競爭力就要求企業要專注于發揮企業自身的長處,開發擅長的領域,最大限度地給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使客戶能夠對企業的產品及服務感到滿意。而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薄弱的現狀直接影響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從美國龍頭快餐業麥當勞的事例中可以看到,企業要想擁有核心競爭力不一定必須要具備精湛的技術和雄厚的資本,其主要在于企業的經營者怎樣發現企業自身的比較優勢,利用自身的優勢特點,進而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然后生產出質量、成本、附加值都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與服務。中小企業應該充分地發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在競爭中發展和積累核心競爭力,以便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競爭當中,從而追求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中小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創新,而創新的本質又在于深入挖潛,最大限度地發揮全體員工的創造才能,以此來獲取推動發展的動力。
一個企業制度與結構是否健全與完善,直接影響著該企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中不完善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的制度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企業應該按照我國中小企業經濟轉型的變革方向,建立以公司制為主要形式,科學管理,明確責權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我國中小企業應依靠周密調研和比較優勢,積極地去尋求有競爭力的技術創新,來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需求,同時實現公司的利潤最大化。
(1)系統、全面地對國內市場進行調研。企業應該成立專業的調研小組,對市場中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購買力水平進行充分地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的鉆研與開發,與消費者保持密切聯系,深入了解客戶的消費心理及消費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據此進行有競爭力的技術改造與創新,并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快速融入市場。
(2)在學習中進行創新。中小企業要善于努力地去學習別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模仿成功企業的發展軌跡,發展戰略,借鑒失敗的經驗,改進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創新。
人才是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企業間的主要競爭之一就是有創新能力人才的競爭,最近幾年尤為明顯,大型的國外跨國公司抓住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相繼在我國開設分公司,并以其優良的條件挖走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導致了國內企業人才匱乏的局面,所以進行人才機制的創新顯得迫在眉睫。
(1)從員工的實際需要著手分析,吸引人才。企業在進行員工招聘時一定要重視他們對于基本生活、工作條件、工作安全這些最起碼的需求,更應該從較高層次的需求和待遇去考慮滿足人才的需要,使他們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需要的滿足。那么,企業就應該充分認識并理解這種實際情況,對人才的各方面需要進行充分分析,結合實際給予其最大滿足,以此來達到吸納賢才的目的。
(2)完善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防止人才流失。中小企業賞罰激勵機制應該做到合理、公開、公平、公正,要設身處地地多和企業員工進行交流溝通,把員工的感受作為工作的重點來抓,從價值觀的角度激勵員工,從責任感的方向來指導員工,還要用事業與目標來凝聚員工。首先,要完善企業的分配機制,從工資、待遇、福利以及工作與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來滿足員工的基本需要,對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而言,他們是企業的人力資本,是企業能否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因素,所以企業更應該考慮從資本與收益的角度來激勵和約束他們;其次,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不斷地去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可以通過舉行定期培訓,制定學習發展計劃的方法,在提高員工自身水平的同時將員工個人的成長發展和企業的經營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員工具有整體認識,認識到他們自己與企業是一個利益上的共同體,榮辱與共,鞭策大家精心致力于企業發展壯大,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優秀的企業文化直接關系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是否可以搶占先機,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所以,國內的中小企業應該變革思想,放眼世界,積極地學習國內外優秀的企業的文化經驗,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為企業量身打造出獨特、優秀、和諧的企業文化,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
打造高品質的企業文化,要求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規范等,正確積極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思想。任何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都是打造名牌員工和名牌企業的精髓。我國的中小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發展與經營的實際情況,樹立一個員工共同認可的信念與價值觀,精心為員工設計打造以“自強不息、團結拼搏、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為核心思想的共同愿景,形成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
“知識決定命運”這句話同樣適用于企業的發展,企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員工的綜合素質和知識水平。為了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潮流,尋求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應該積極推動學習型組織的建設,通過教育和培訓來改善企業員工素質和企業管理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建立由高管領導帶頭的高效、可行、實用的學習制度,并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執行與監督。全球化時代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的規則決定了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打造時,既要強調員工內心的改善,貫徹遵紀守法、明禮誠信、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又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開拓進取,積極打造開放互動的企業文化。
在當今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經濟全球化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只有摒棄落后的發展理念,積極地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手段,合理地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地開拓創新,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順應經濟發展潮流,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 于波.大小企業要各就其位[J].中外管理雜刊,2006,(7).
[2] 劉柱.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如何[J/OL].中國經濟信息網,2005,6.
[3] 薛楊.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
[4] 王石.塑造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競爭力[J].中外管理雜刊,2009,(2).
[5] 李景輝.海爾怎可如此面對質疑[N].雜文報,2004,4.
F272
A
1005-5800(2010)08(c)-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