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郭曉溶
論管理與實踐的結合與創新
——在管理中博采眾長 在實踐中融合提煉自成體系
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郭曉溶
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加入世貿以來,管理與實踐的結合問題已成為大家不斷探討的重心問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當代企業如何走出一條“適合、適時、適勢”的自我發展之路,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學習借鑒外國經驗,充分了解和借鑒西方近百年來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及其精華和成果。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企業,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文化,展現中國企業的獨特魅力和風格。
人性化管理 以人為本 管理理論 企業文化 發展趨勢 管理目標
(1)客觀分析,積極理解管理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來,雖然已經開始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之中。然而,由于我國歷史的發展進程與特有的歷史氛圍,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中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路”階段,與西方上百年資本經濟發展的歷史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反差。進而言之,就是西方成熟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保障系統與環節的匹配和有效運轉,與我們改革開放初期的先行進入市場,逐步匹配相關政策的反差,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未來發展之路還相當長之間的一段距離。客觀地講,這種不匹配的政策環境及其衍生出來的腐敗與瀆職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制約或誤導了當代企業。中國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企業能否堅持其特有的本色,保持健康發展的目標與方向,關鍵取決企業決策者處理利益矛盾時的基本態度。這種態度便是企業經營者所堅持和保持的企業的基本道德觀。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企業只能是曇花一現,成為當代企業發展演練場的反面教材和實戰說明案例。這就是必須抓住并保持根本的企業管理文化的精髓所在。
(2)學會有所選擇的學習,使之成為企業發展和完善管理的企業能力
管理理論百家爭鳴,各有所長,企業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即選擇適合企業“氣質”與“潛質”的,放棄那些雖是大家之說、光環耀眼但卻不適合企業自身的理論學說,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在充滿魅惑和陷阱的市場中獲得超越市場環境的洞察力、學習力和決策力,也才能為我所用,并且變成企業自己的管理文化。從微觀上說也就是這個團隊是否具有學習、思考、創新的習慣。從宏觀上講也就是這個企業是否具備了造血、輸血能力,是否已經在實踐的歷練中積淀了獨具一格的管理文化。
很明顯,從國外發達國家引入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已經成為中國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手段。了解西方管理的發展歷程,知己知彼,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有效借鑒和為我所用。
(1)從歷史發展看西方企業
其每一標志性時期,都離不開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20世紀初到30年代,以泰羅的“科學管理”等為代表,誕生了最初的古典管理學理論;繼而社會的發展使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被廣為接受,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走進企業管理研究的視野,調整、完善勞動關系成為主題;上世紀中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帶動企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勞動生產率不斷攀升新的高度。日益加劇的競爭,促使企業管理研究呈現繁榮的“管理理論叢林時代”;《公司戰略》開啟了“戰略規劃”探索的序幕,拉動了戰略規劃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討[1];上世紀末,企業管理制度、流程、組織、文化等不斷推陳出新,各個專業管理領域新的管理理論層出不窮,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共存共進的繁榮時期[2]。總之,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上百年的市場經濟道路,創造了豐富的企業管理理論。作為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泱泱大國,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幾十年的固有思維,如今正面臨著一場嚴峻而緊迫的考驗,如何標本兼修,既換湯也換藥;如何肩負起當代歷史使命和責任,健康發展;如何結合企業實際,辨證施治,為我所用,無疑是當代企業首要的課題。
(2)從目前環境看當前企業管理的趨勢與特點
管理具有雙因性,一方面,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瓶頸因素促使其做出選擇和抉擇;另一方面,在目前法律監管體系缺失的前提下,企業是選擇無視法律,或是選擇打法律擦邊球,都反映了當地政策執行環境和企業不同的發展前景和趨勢。比如,《勞動合同法》首次將勞動者權益提到重要地位并進行規范,但是,法律實施以來,我國南北執行現狀差距很大。以北方等經濟不發達地區執行為最差,以小規?;虺蹙咭幠F髽I居多,這無一不反映出當地監審職能的缺失和不作為,變相地為本就“方向感”較弱的小型企業提供了畸形發展的導向。而這類企業往往又是地方經濟增長點的潛力所在,這些企業能否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在某種程度上是地方經濟發展與否的標志。不規范的社會用工環境又直接導致了優秀人才的外流和南流,從而筑就了其經濟落后的必然怪圈。這就是違背了管理的規范化趨勢和人性化趨勢的必然結果。首先,管理的載體是人,而人感知事物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管理的復雜性?!叭吮竟芾怼睆捻槕祟惿頇C能角度出發,把理解人、尊重人、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挖掘管理主觀因素的研究對象。揭示出企業由創業期向高速發展期健康發展的“安全密碼”[3]。其次,無論企業管理理論如何各辟蹊徑,但是有一點是都必須面對,那就是企業競爭將由傳統的要素競爭轉向核心能力的競爭,良好的企業道德規范、優秀的員工結構成為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源泉。核心競爭能力和潛力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與新事業發展的源泉。經過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洗禮和淘汰,未來真正能夠實現持續性發展的企業必然是持之以恒堅持學習創新的學習型團隊[4]。最后,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之間由單兵作戰的競爭關系轉向產業化、戰略化合作[5]。
在30年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下,我國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萌生,企業管理發展之路的標志性時期展示了不同發展階段的管理需求和方向。先后引進了一批在西方已經受實踐檢驗的企業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對于當時渴求發展經驗的企業來講,在學習中思考著、摸索著發展,起到了指導經營和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了我國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激活國有企業是改革中的首要內容,在我國國有企業改組改制、建立當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首鋼的“投入產出總承包”,海爾的“日清日高管理法”,邯鋼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法”等[6]。 二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對企業成功與失敗實踐活動的不斷探索與總結,作為經濟體制轉型國家,經歷了發展之初的懵懂,發展之中的陣痛,社會問題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呈現,許多經濟現象是西方發達國家所沒有經歷過的。如何在發展中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企業管理理論,都在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企業管理探索與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的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必須站在我國的土壤上觀察問題,采用科學的、切合實際的實踐方法,以解決或有助于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為己任。三是中國企業管理與實踐的結合必須考慮本土文化的特點,發掘中國文化的有益成分,要建立起弘揚民族特色和優良傳統的社會引導風向標。把規范企業管理軌跡納入監管的重要內容,引導企業自覺而實實在在地擔負起其社會責任和民族使命,從發展之初便建立良性管理和發展的理念和氛圍。從而有效平衡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人才供給狀況。由此可見,中國企業管理的探討與實踐,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善于自我否定,勇于自我否定,借以打造良好的企業發展環境和氛圍,并以此為基礎,從我國國情出發廣泛研究各國在管理上的好經驗和科學理論,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文化。
總而言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前人精辟而獨到的視角為我們詮釋了管理與實踐互為因果、互為作用、互為提升的關系。管理只有真正地為我所用,才能在實踐中融合提煉,推陳出新;才能為企業持續發展積淀穩定而充足的動力之源;才能在歷史的歷練中涌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企業;也才能在這些企業的千錘百煉中總結并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文化,展現中國企業的獨特魅力和風格。
[1] 孫耀君主編.西方管理思想史[M].山西經濟出版社,1987.
[2] 郭咸綱.西方管理思想史[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 張濱生.綜觀各派管理理論 看管理未來的發展—— 論管理的人性化趨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2).
[4] 高洪深,丁娟娟.企業知識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席丹,李培根,黃培.制造業信息化戰略、管理與實施[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 張蘭霞.新管理理論叢林[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F241
A
1005-5800(2010)08(c)-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