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 姜夢瓊
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的公司治理
北京交通大學 姜夢瓊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管理者也將社會責任的理念逐步引入到公司治理中,不僅要履行保護環境的責任,還要協調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使企業提升社會形象,增強核心競爭力,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企業 社會責任 公司治理
近期,玉樹發生7.1級地震,我國各行各業紛紛捐款,其中社會責任的體現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企業已經從被動地履行社會責任到主動履行社會責任過渡。當然,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和不斷擴張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產品質量下降,偷稅漏稅,嚴重浪費自然資源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企業只得到了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持續發展,這不僅對企業自身不利,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惡性的影響。因此,國家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希望全社會共同關注社會責任問題,如《公司法》中規定公司在經營的過程中必須體現社會責任。深交所發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指出上市公司應對國家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自然環境和資源,以及股東、客戶、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可以選擇向外界披露社會責任報告,使各利益相關者充分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因此,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公司治理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分析公司治理的相關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企業社會責任幾年來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和研究的話題。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激勵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公司在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和創造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關注生產和服務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不良影響,處理好與公司相關的各種利益群體的利益關系,實現公司與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首先,企業所承擔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是經濟責任,即企業能夠通過日常的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獲得利潤,這部分利潤不僅是為了滿足股東的利益,更多地是為了擴大再生產,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對企業進行投資;第二,企業要對消費者履行社會責任,企業要提供無質量問題、無污染的產品,近年來,安徽奶粉事件,三氯氰胺事件,使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對企業的信譽失去了信心;第三,企業要對員工履行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不僅需要按時支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還要為員工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從多次的煤礦透水事故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國家加大力度懲罰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開采,但企業仍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對員工的社會責任。
目前看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更多地是對社會責任的消極承擔,或者認為可以改善公司的形象,擴大知名度,而利益相關者的最基本的需求都被忽略,因此,要想改變企業被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就要把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引入公司治理中,在現在國家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使企業認識到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和保持公司持續發展的深遠意義。
(1)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需要支出相關成本,也就是財務上的管理費用,企業財務是企業各種利益關系的焦點,企業的財務政策和財務管理模式都會影響其利益相關者決策。企業需要在財政預算中列出每年需要預提的管理費用,用于彌補環境污染,過度資源消耗的成本和為職工、社區以及政府創造良好環境,保證可持續發展的支出。
(2)由于環境污染和溫室效應問題日益嚴重,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都清醒地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企業在履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時,就要考慮外部投資者對企業自身生存環境的需求,既要符合相關法律政策的規定,又要通過良好的業績和聲譽贏得投資者的青睞。也就是說,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不僅是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更應該是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兩者不僅不矛盾,還可以達到“雙贏”。
(3)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雖然會增加其成本,但更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夠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會因為其良好的社會形象而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以及投資者的青睞。因此,為全面確定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必須將企業的財務決策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徹底融入到公司治理中。
(1)實現管理目標的轉變
企業應改變固有的股東至上的財務管理模式,建立企業社會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將這個目標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始終,無論是財務目標、財務決策和規章制度方面,都應綜合考慮。在公司內部應該形成股東、董事及經理相互制衡的內部組織結構,同時,形成政府、市場等外部力量對公司治理監督的機制。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承擔社會責任這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承擔社會責任并不意味著利潤的流失,相反還能促進企業獲得長遠有效的發展,因此,企業應該盡量在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來進行經濟活動。
(2)加強對除股東之外的各利益相關者的外部治理
企業在做財務決策和經營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各利益相關者,而不是僅僅關注股東的利益。企業首先要履行經濟責任,在經營活動中難免會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產生利益沖突和摩擦,因此企業務必處理好公司成員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處理好和政府、社會公眾以及潛在投資者的關系,保持公司與利益關系人之間權益的平衡,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在發展中求得生存,最終實現其盈利的目的。
(3)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
從公司治理結構而言,公司的社會責任是由實際掌握公司的管理者來履行的,強化公司的社會責關鍵就在于規制公司管理者的行為。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公司內部形成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制約,才能使公司社會責任落到實處。一些公司忽略社會責任就是因為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不愿意為環境保護和公司的長遠發展支付成本,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沒有形成監督制約機制造成的。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是保證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有了良好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就能夠很好地克服短期行為,投資人、員工和消費者的權益就能夠得到保障。
目前,也有學者認為可以將公司的信譽、與員工的和諧關系、消費者的滿意程度、符合國家倡導的法規政策等指標量化,計算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用可持續發展水平來評價公司治理機制的效率。這樣,投資者就可以根據公司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高低來評估公司持續經營的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政府和相應的監管部門也可據此對企業進行分類管理;公司的管理層激勵計劃也可據此動態調整,從而可促使公司追求持續經營的長期利益。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若想了解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面信息,僅僅通過財務報表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決策所需信息,比如,政府需要了解企業在保護環境、資源耗費、公益事業等方面的信息;社區居民需要理解企業在社區周邊環境建設方面的信息;消費者需要理解公司的信譽,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信息;職工需要了解企業所能提供的工作環境,職工福利和企業文化等等信息。這些信息都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規范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無論是公司內部治理機制還是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其作用的發揮都離不開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也應對外披露。
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不僅能夠有效地緩解經營管理者與利益相關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還能監督企業管理者目光短淺、只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形成相互制衡和管理機制,促進公司治理。一個規范有效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使企業管理者在做投資和經營決策時,將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管理目標去履行,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規范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使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完善、公司治理機制運轉更為有效。
總之,在當前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應該主動而非被動地履行社會責任,有效地利用公司治理手段使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不僅對社會有利,更會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有效協調。同時,企業管理者也應將“社會責任觀”引入公司治理機制之中,不僅關注內部治理,更要加強對股東之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外部治理,使企業達到可持續發展,使整個社會關注社會責任,倡導和諧持續的發展目標。
[1] 艾健明.可持續發展下的公司治理機制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9,(12):76~78.
[2] 崔秀梅,施平.企業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責任:關系和整合[J].生產力研究,2009,(7):157~159.
[3] 李正,向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07,(7):3~11.
[4] 楊俊,譚宏琳.公司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及其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3):74~75.
[5] 張興麗.論企業社會責任中財務管理目標的轉變[J].中國總會計師,2009,(6):81-82.
[6] 張兆國,劉曉霞,張慶.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變革——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J].會計研究,2009,(3):54~59.
[7] Richard A Johnson,Daniel W Greening.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types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5):564~577.
F276.6
A
1005-5800(2010)08(c)-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