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鳳
文章不厭百回改。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作家,沒有不重視文章修改的,因為他們深深懂得“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誠然,我們不是文學大家,也不去從事文學創作,然而,道理是相通的:好文章重在“改”。因此,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寫作,還要教學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習作。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改什么。
修改一篇文章,不僅要著眼于其內容,著眼于其形式,還要著眼于其內容與形式二者的統一。具體地說,須考慮修改的方面主要有:
1.主題是否明確、集中。
2.選材是否恰當。
這兩點屬于文章內容方面的問題,兩點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即中心與材料的統一問題。修改作文,首先應著眼于內容,內容站不住,形式上再改也沒有什么意義。
3.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說明等)是否符合文體要求。
這個問題既是形式問題,其實也是內容問題——該概括敘述的,卻展開敘述和描寫,不該議論的,卻大發起議論來,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想清楚表達的中心究竟是什么。當然,想清楚中心,也還有一個如何表達中心的問題。學生對某些語言表達體裁沒有掌握,也是造成這個問題的重要原因。
4.層次是否清楚。
5.詳略是否得當。
6.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是否恰當。
這三個問題屬于文章結構方面的問題。無論是水平較高的學生,還是水平較差的學生,在結構文章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學生習作在結構上的主要問題,表現在材料安排的順序,以及材料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和表達這種關系的語言形式上。
7.字寫得是否正確。
8.詞、語是否準確,詞序、語序是否恰當。
9.句子是否通順,是否合理,句與句之間是否連貫。
10.詞、語、句是否需要增減。
11.修辭是否需要推敲潤色。
這五點屬于文字和語言問題。不少學生學習基礎差,反映在作文上,就表現為錯別字較多、用詞不當、句子不通等語言毛病比較普遍。
12.標點是否正確。
13.書寫、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規范。
這兩點屬于書面表達形式的問題。
以上十三點是就作文修改的整體工作而言的。至于每次作文的修改,則要遵循作文教學計劃確定重點,要從學生作文實際出發,要與作文指導的重點相一致。每次作文的修改,內容要單一,重點要突出,以使學生注意力的指向性比較集中,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當然剛開始時教師僅提出要求還是不夠的,因為一般學生(尤其是寫作能力差一些的學生)往往意識不到所要修改的習作與老師的要求之間有什么差別,看不出習作的毛病在哪。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選出一兩篇文章(最好是文字上的毛病不十分突出、在體現要求上較差、在本次習作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范文,組織學生圍繞修改要求討論范文,使學生明確老師的要求在文章中是怎么反映出來的,從中可以看出什么規律。這樣,教師比較抽象的“要求”,不僅能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而且怎樣做才能達到這種“要求”,學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其次,要指點學生修改的步驟。
一般來說,評改文章首先要著眼全局。如先要檢查主題是否明確,材料是否充實,結構是否完整等。全局的問題修改之后,再研究局部,如詳略、開頭、結尾、過渡是否恰當等。這里要注意的是,即使修改要求是從局部提出來的,也要從全局出發來認識,不能只扎進局部中去,如果這樣,那么對局部的問題是很難看清楚的。如關于材料的詳略問題,這是一個局部問題,如何修改,還要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來確定。與主題相關的材料中,最能反映主題的才應該詳寫,不是所有的好的材料都詳寫。
再次,創造良好的修改環境。
作文的修改,對習作者而言,是來自老師和同學的信息反饋。有較大的信息量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重要條件之一。而教師在這個環節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思維異常活躍的寬松的環境。如我們可以利用課堂作文的時間,讓那些作文完成得快的學生先開始評文,進而組織全班輪評。這樣做,一個人的文章往往幾個人評,看法也不會完全一致,從而引起學生活躍的思考,甚至爭論,形成交往互動的學習氛圍。這樣的氛圍一旦形成,將為每個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打開思維之門。另外,賞識教育始終是我們要堅持的原則,我們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發表的機會,如班級內朗讀或傳閱,校內廣播、校刊等發表,或正式投稿發表等,讓他們產生成功的感受,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學生主觀上積極性的產生,必然會帶來客觀的效果——積極主動地去寫好、修改好自己的文章。
總之,一次完整的作文過程應該既有寫作的過程,又有修改的過程,只寫不改是達不到寫作訓練效果的,因為一揮而就、一氣呵成的佳作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好文章還是得力于修改。作為教師我們理應重視學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師重視了,并付諸行動,才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提高能力,養成自覺修改習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