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旅游學院 江蘇大學外語學院 馬東躍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自國家旅游局倡導鄉村旅游活動以來,各地的鄉村旅游蓬勃興起,鄉村旅游已成為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關注和研究。
我國鄉村旅游自20世紀80年代起步以來,發展迅速,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的發展對于推動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通過多種渠道直接或間接地為旅游者服務,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現代的鄉村旅游是集觀光、休閑、娛樂、科教于一體的新型旅游形式,重游率高,破解了旅游業季節性問題,使農民在農閑時也能獲得收益。
(2)繁榮農村經濟,鄉村旅游能夠對農業資源實行立體開發,實現綜合利用。特別是觀光農園的建立,推動了傳統農業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的轉化,并且通過旅游開發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機會,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
(3)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鄉村旅游能夠有效地促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帶動第一產業、推動第二產業、拉動第三產業,調整和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
(4)增加農村資本積累,鄉村旅游帶來的資金流向農村,為農村的資本積累提供一定的支持,也是利益再分配的另一種方法,有助于資金的均勻配給。鄉村旅游不僅讓農民增收,也增加了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農村的資本積累。
(1)增加就業機會,旅游業具有“集群產業”就業特征,就業門檻低,吸納力強,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全球每10個就業崗位就有1個與旅游有關。開展鄉村旅游可以讓農民人不離土、人不離鄉,實現角色的轉變,直接參與當地的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實現本土就業。
(2)推動城鄉一體化,鄉村旅游的發展建立了城鄉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有利于農村地區獲得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促進各種資源、資本和要素向“三農”灌注和傾斜,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
(3)構建和諧社會,發展鄉村旅游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鄉村旅游,推進了農村社會經濟、人與自然、農村相關產業、人與人等各個方面的和諧。
(1)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伴生旅游業而產生的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使得農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聞,自身的素質得以提高。
(2)應用和推廣現代科技.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得農民受到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思維的沖擊和影響,激發了他們學習知識、運用現代科技的熱情。
(3)推進管理民主化,鄉村旅游解放了農民的思想、更新了觀念、培養了參與意識,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有利于推進農村基層管理的民主化進程。
旅游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環保意識,同時,思想意識的提高,資本積累的增加,都有利于人文遺跡、民俗風情等人文環境的保護與開發。
鄉村旅游自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興起以來,發展迅速,同時,鄉村旅游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盲目性,很多地方不顧自身的條件,盲目上馬旅游項目,造成產品雷同,導致鄉村旅游的低價惡性競爭,發展后勁乏力。
多數地方沒有將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納入區域旅游開發的大系統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和科學管理,而是任由經營者盲目投資與開發,以至于亂開發、亂建設、分布不合理等問題非常突出。
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策劃,鄉村旅游在產品和項目上未能進行深度加工和創新設計。“城市化”、“飛地化”現象嚴重,文化品位缺失。
未能形成合理的產品體系,缺乏足夠的資金、促銷手段和銷售渠道,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吸引力不強。
管理服務意識不強,旅游的規劃策劃營銷等專業人才匱乏,鄉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務水平低下。
因受資金“瓶頸”的制約,我國鄉村的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多數鄉村地區的公共設施簡陋,食宿設施條件差,衛生狀況難以保證,影響了旅游接待的質量和消費者的滿意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時間和消費。
根據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條件、現狀及問題,為確保鄉村旅游的順利發展,應采取和實施以下幾點對策。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自然條件、人文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和民俗風情。因此,要本著因地、因人、因時的原則,設計開發差異性和參與性的旅游產品。
將鄉村旅游的發展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框架中,進行前瞻性規劃,實施有序開發;成立旅游行業協會,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對鄉村旅游進行引導和管理[6]。
經濟發展越來越證明,人類終將進入“文化牽引經濟”的時代[7]。在鄉村旅游的產品開發中灌注文化的要素,將傳統的農耕文化與現代高新技術有機地結合,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
以土地聯合經營為核心,形成合作經營組織,綜合利用鄉村的景觀資源和農業景觀,推動鄉村旅游的規模發展[8]。形成區域間合作機制,增強市場號召力。
本土人才的培養。舉辦定期的講座、培訓班等形式,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教育,使鄉村旅游整體服務水平和旅游地形象得以提升。 “借腦引智”,吸納人才。實施各種政策措施,吸引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提高鄉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整治村容村貌,杜絕“商業化”和“城市化”,營造宜農宜旅,農旅融合的環境氛圍。
我國開展鄉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面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應采取針對性的對策,才能確保我國的鄉村旅游能夠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1]邵琪偉.發展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發展[J].求是,2007.
[2]李昕,鄭巖.新農村建設中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探索[J].學術交流,2007.
[3]孫冬玲.鄉村旅游與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
[4]高舜禮,白四座.論旅游業的現代化服務業特征[N].中國旅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