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朱軼穎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是指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確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術法規或技術標準,以及旨在檢驗商品是否符合這些技術法規或技術標準的認證、審批或試驗程序所形成的貿易障礙。隨著世界貿易市場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傳統關稅壁壘和數量限制措施的被抑制,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領域重要的非關稅壁壘。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2007年,各成員國向世貿組織通報的影響貿易的新規則總量達23,897件,其中涉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規則竟然達到16,794件,占總量的71%。
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包括:
(1)嚴苛繁雜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技術法規是成員國制定的產品強制性要求。標準則屬于非強制性產品要求。一般而言,技術法規與標準只對產品的特性和影響產品質量的工藝、技術提出要求,包括產品的包裝和標簽要求。若這些法規和標準涉及的要求并不針對質量而是其他方面的工藝、技術,甚至生產過程,就構成了技術壁壘。
(2)復雜的合格評定程序。合格評定程序指任何直接或間接用于確定滿足技術法規或標準有關要求的程序。由于長期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慣例,國家實力的懸殊,這些認證機構多半屬于少數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自身經濟與技術條件的限制下只有努力符合各種嚴苛的技術標準,并支付高昂的認證費,這無疑增加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以下簡稱《TBT協議》)產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東京回合”即WTO第七輪談判,并在80年代的“烏拉圭回合”重新修訂。該協議在確保技術法規、標準和認證程序不會給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障礙的同時,也不阻止成員國為確保進口產品質量、人類健康和動植物生命安全、防止商業欺詐等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強調技術性措施不應對別國構成武斷的、不合理的歧視行為或隱蔽的限制手段。還應當注意的是該協議鼓勵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此領域提供幫助的努力。并且專辟第12條條款陳述發展中成員國遵守該協議的問題,給出了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規定。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報告,2005年,中國15.13%的出口企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其中,18類產品遭遇直接損失,損失總額達691億美元;對出口企業造成的貿易機會損失共計1470億美元。應對來自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我國出口企業的一個重大挑戰。
(1)出口產品自身的弱質性及貿易出口方向。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具有弱質性特點。而貿易伙伴又多為歐美日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均是技術貿易壁壘積極實施國。產品結構和出口方向導致我國必將頻遭TBT限制措施。溫州打火機出口的兩大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和歐盟,這兩個國家先后運用CR法規限制中國的打火機出口,并以保護兒童安全作為理由,使得價格低廉但又沒有掌握安裝“安全鎖”核心專利的中國出口打火機遇到了巨大挑戰。
(2)對于國際標準和法規了解遲緩,信息不對稱。溫州打火機企業在歐盟起草CR法規四年后將要表決時才得知該信息,遠赴歐洲游說歐盟議員,雖然最后的努力值得肯定與借鑒,但是過于遲滯的信息獲得成為這場官司敗訴的重要原因。若溫州的出口商早點知道這項法案的起草,并進行對CR法規的抵制,或許溫州打火機也不會遭遇“CR颶風”的沖擊。
(3)產品標準難以與國際標準接軌,認證體系不健全。我國技術標準約有70%~80%低于國際先進標準,且標準層次多但水平低下,體系混亂。造成企業在出口時易受TBT措施的限制,產品認證成本無形提高。
(4)企業防范意識不足,被動性較大。我國對于TBT的重視度還不夠,對于主要貿易伙伴的TBT限制手段不能有效把握,對通用的國際標準和技術管理手段也缺乏了解。一旦遭遇TBT限制措施多半被動接受,不能很好地吸取教訓。
(5)我國技術服務體系不完善。技術服務體系是商務部從宏觀給予企業技術服務、指導,并建立關于國外先進技術標準和變動要求訊息,及時通告企業,優化出口結構,減少貿易爭端的有效方式,該體系于2006年才由商務部組織建立,相比國外成熟的信息服務體系還有很大的差距,正在進一步的改進與落實中。
(1)改善出口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特別應在金融危機后經濟企穩背景下利用中央“調結構”的政策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打造一批擁有世界影響力的名牌產品,這樣才經得起各種貿易壁壘的考驗。
(2)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環保品質。我國企業遭遇國外技術貿易壁壘的主要內部原因還在于產品質量不高,附加值低,對于環保的重視度不夠,只有真正提高產品品質才能從容應對來自發達國家的貿易限制。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綜合考慮企業利潤,消費者利益和環境保護三方面要求。
(3)積極與國際標準接軌,參與國際標準化運動。應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嚴格要求國內企業的生產質量。據統計,在ISO/IEC現行的17000多項標準中,由我國起草批準的只有20多項,加上我國起草正在審批的總共50項左右,只占到總數的3‰。因此我國應積極承擔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委員會工作,參與到國際標準制定的活動中,更好地維護本國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4)建立TBT預警機制,加強信息搜集與交流。從溫江打火機案例中可看出企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對于TBT壁壘重視不夠。這也要求國家有關部門運用自身資源和人才建立中國的TBT預警機制,搜集國外的TBT和綠色壁壘措施,及時通知國內企業進行產品或市場的調整,減少由于TBT引起的損失。
(5)積極運用《TBT協議》相關規則維護貿易權益。充分理解《TBT協議》的相關規則,可以幫助我國出口企業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比如《TBT協議》有“無歧視原則”,而歐盟將價格門檻和CR法規約束條件聯系起來,即帶有針對中國的歧視性,若及時運用DSB機構進行爭端解決或許可以阻止該法規的通過。
(6)開發新貿易市場,使貿易伙伴多元化。仍以溫州打火機為例,在美國出臺CR法規后歐盟相繼出臺此法規,而打火機的出口重點就在這兩個區域,這對于該產業的國際市場份額是沉重一擊。因此,我國出口企業還應當瞄準國際上的“新興大市場”,如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等國,加強市場營銷和拓展,使貿易伙伴多元化,減少因個別國家的貿易政策變化引發的震蕩。
[1]王文先,王孝送.WTO規則與案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游麗.我國企業出口遭遇技術貿易的問題研究[J].經濟觀察,2009.
[3]劉小寧.貿易技術壁壘及中國企業的應對措施[J].財經與管理,2009.
[4]尹肖妮.運用TBT協議的相關原則應對國外技術貿易壁壘[J].經濟師,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