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熊燕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大,比如2009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15578億美元,順差達到1355億美元,因此在西方流行著“中國威脅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愈演愈烈。在巨大的壓力下,中國政府從2005年7月份開始實行更有彈性的新的匯率制度,人民幣自主升值2%,至今匯改四年來,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15.77%。顯然目前的升值幅度還沒有達到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期望。因此,中國未來參與國際競爭,參與國際交往時必然還面臨進一步升值的壓力,同時對外貿易的權利還受到極大的影響。
雖然人民幣升值能夠緩解歐美國家與我國的貿易摩擦,減少貿易爭端,改善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人民幣升值將會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人民幣升值能夠使中國進口更多國內稀缺資源,還能夠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優化本國出口產品的結構。對造紙、鋼鐵、電力、航空等行業企業有好處。比如造紙行業原材料的35%來自國外,在上市公司中原材料進口占總比重最高達到60%~70%;如果人民幣匯率上漲5%,航空股因燃油成本降低帶來的每股收益增加將超過0.1元。
但是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的進出口造成沖擊。像服裝、紡織、農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人民幣的一點點升值,出口的利潤也一點點的被蠶食。比如服裝行業,目前很多外貿服裝訂單的毛利在0.5人民幣,即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在0.5元人民幣。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2%,意味著外貿企業每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將損失0.15元人民幣;人民幣升值會使以美元為主的外匯資產大幅縮水。2009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2726億美元,同比增長19.26%,如果人民幣升值的話,會使我國持有的外匯的實際價值下降將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人民幣升值可能誘發會成為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由于幣值上升,出口會受到限制,原來流通在金融領域的資本會重新尋找出路,最后涌向房地產和股市。近期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的強勁反彈就是最好的證明。甚至有可能成為國際投資者們的炒作對象,會造成人民幣幣值的大起大落。
2003年,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先后公開發表講話,希望人民幣選擇更具彈性的匯率制度。美國方面認為人民幣的幣值低估了,這使中國的出口產品具有了很大的國際競爭力,最終導致了美國連續十幾年的貿易逆差,帶來美國大量的失業工人和制造業的衰退。美國部分國會議員將人民幣匯率指責為中美貿易失衡和美國國內部分產業崗位流失的“罪魁禍首”,主張中國大幅度提高匯率。甚至有議案要求中國政府停止操縱匯率,否則美國將對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2007年2月10日在德國埃森落幕的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表公報稱,中國的“有效匯率”應該進一步調整,以改變經常項目盈余持續增長的局面。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作為“紡織品特保案”、“輪胎特保案”的延續,2009年11月美對華輸美油井管征收最高達99.14%的反傾銷稅;同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裁定對從中國等國進口的銅版紙等產品征收“雙反”關稅。為什么中國近幾年來在國際貿易中頻繁遭到類似的調查,這和中國人民幣是否應該繼續升值的爭論有著極大的關系。其實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體,美國在經濟復蘇的關鍵時刻采取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將影響輪胎行業,而且將影響其他領域的世界貿易。
我們通常所稱的特保措施是相對于世貿組織《保障措施協議》所規定的一般保障措施而言。特別保障措施源于中國在加入WTO時簽訂的一些特別限制條款,《入世議定書》第16條是針對所有源自中國的產品所設。“特保”是“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6條指出:中國產品在出口有關WTO成員國時,如果數量增加幅度過大,以至于對這些成員的相關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構成“嚴重損害威脅”時,那么這些WTO成員可單獨針對中國產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實施的期限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特別保障措施具有以下的特點:
相比較而言,在實施限制措施的對象方面,一般保障措施的實施是無歧視的,《保障措施協定》規定各項保障措施應對正在進口的產品適用而不問起來源。可見,一般保障措施只針對公平貿易條件下所有國家的同類進口產品,必須無歧視地對所有的成員方都同樣適用,《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段規定的特保措施均為其他成員方針對中國的產品實施的限制措施,因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歧視性。
《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段所規定特保措施中的一些涉及實施條件的關鍵概念如市場擾亂,重大貿易轉移等由于缺乏嚴格的界定,隱藏著大量可以質疑的模糊空間,從而導致許多可操作的任意性。比如市場擾亂,市場擾亂應在下列情況下存在:一項產品的進口快速增長,無論是絕對增長還是相對增長,從而構成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模糊性是顯而易見的。
特保措施的程序簡單,僅需要有關行業組織申請,投票判定等,短期內就可以達到目的,而且成本低。而反傾銷措施的實施的程序要復雜的多,例如行業組織申請,立案調查,產業有實質性損害,進口傾銷與產業實質性損害有因果關系的判定,初裁,復審等,成本高,需時長,短期內往往不能達到效果。
對一般保障措施而言,受影響成員方可以及時采取反措施,針對實施該措施的世貿組織成員的貿易中止實施1994項下實質相當的減讓或義務,而《加入議定書》第166條則規定,在進口相對增長的情況下,只有在依據該條而實施的特保措施滿2年以后,中國才有權針對實施該措施的世貿組織成員的貿易中止實施1994項下實質相當的減讓或義務。可見,這大大限制了我國的反制裁能力。
目前中國政府正式就美國限制中國輪胎進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啟動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特保措施是懸在中國進出口企業頭上的一把利劍,我們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對待它,尤其是要盡量把對我們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打擊降低到最低限。
首先,要正確看待人民幣升值。雖然從短期和長期來看,對我國對外貿易都有一些益處,但考慮到匯率機制的復雜性、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社會各方面都應該積極做好準備,要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加快對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政策制度、應急機制進行及時有效調整,根據貿易發展的變化情況適時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銀行和外匯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改進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而企業則應努力增加產品附加值,開發自主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積極利用外匯市場和外匯手段規避風險。
其次,要建立預警機制。商務部,海關,我駐外使領館的作用聯動,根據我國出口商品的的地區結構和出口結構,確定出口的產品清單;積極開展統計工作,進行產品出口動態的分析檢測,及時提供出口信息;詳細了解其所在地的市場容量和相關的行業信息,及時發出預警信號,以方便我國進出口企業主動的調整出口量。
再次,要積極抗辯應對。我國在面臨商品特保爭端時,應注意認真研究與爭端有關的所有法律與事實問題,在提出磋商請求前應充分準備有關材料和證據,并盡量涵蓋所有可能的問題,充分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要了解當地產業的發展狀況,一旦發現動向,及時采取措施,與有關部門配合,盡一切可能阻止對方立案。中國企業一方面要在律師的指導下,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另一方面不要忽視與有關方面的溝通與合作,一是與當地進口商和用戶的合作;二是游說運動;三是與調查機關的磋商;四是及時、準確地調查研究,從法律和事實上證明損害證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