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黃島校區 董鳳翠
淺析現代經濟與中國體育
青島理工大學黃島校區 董鳳翠
體育事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與人類的經濟活動也有很深的關系。經濟的發展決定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進入21世紀中國社會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物質消費品的需求逐漸增長,因此與健康有關的體育消費也在不斷增加。
體育與經濟 市場 產業化 健康 體育消費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體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事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與人類的經濟活動也有很深的關系。
經濟是體育的基礎。體育事業的發展,最根本的就是經濟。“經濟是整個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與消費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論觀點。經濟發展的水平高低關系著體育事業的興盛,因此經濟的發展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
體育的發展也依賴于經濟的發展,經濟是體育發展的基礎,既決定著社會對體育的需要,又決定著能提供的經濟資源,體育與經濟的結合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由之路。體育與經濟之間的聯系可表現為體育的進步對經濟發展水平的依賴關系,以及體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日益突出的作用,當體育真正在為中國青少年帶來興趣、健康和信心時,中國體育的未來才能達到“國富而民強”的理想。
體育事業的發展本身就包含著經濟方面的因素。體育產業可以為生產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科學技術,提供熟練的勞動力和專門的人才,體育事業的發展是超前的事業,因為體育的培養人才時間很長,所以體育的經濟效益有遲效性的特點。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體育運動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著體育事業內部的結構和比例。
(1)體育事業發展的規模與速度,取決于兩個方面
第一,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規模。物質資料再生產的規模為其發展提供一定的物質保證,保證必要的人力,體育的基建設備、場地、圖書、器材等,保證必要的財力,提供體育基建費用和體育經常性費用。
第二,是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決定著勞動力的總數量,而且決定著各種勞動力的比例關系。勞動力的總數量決定著體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及速度;各種勞動力的比例關系決定著體育體系,體育結構。
(2)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水平決定體育發展的方向。物質資料再生產的水平方式和水平,制約并最后決定著體育的質量,也決定著體育培養人才的規格和發展方向。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總產值對競技體育可起較大的作用,國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標則對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的影響較為直接。
(3)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依靠體育事業的推動。現代經濟越來越要依靠科學技術,依靠人的勞動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體育技能的培養。
體育經濟的發展與科技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科學本身就是經濟,要把科學轉化為具體的直接的生產力,一部分是可以通過體育來實現的。體育事業的發展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經濟的重要途經。
社會科學也可以通過體育科學轉化為物質力量。一方面社會科技的發展可以不斷開拓勞動者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各方面的素質,產生新的更高的勞動效率;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的發展,可以不斷揭示生產活動的社會組織規律,提高生產過程的科學管理水平。
中國當代體育運動與政治、社會有著廣泛的、密不可分的聯系。20世紀后半葉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的幾次大調整,都直接與中國社會經濟體制的變動有關。我國體育經濟核心產業大多不具有獨立經濟實體或企業的特征。
進入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步步深化,而“可持續發展特別適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和發展需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的惟一正確選擇”。于是,中國體育選擇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加大體育事業的改革力度。我國體育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逐步改革自身的體制弊端,真正按市場規律發展體育經濟。
提高我國體育事業的科技含量,增強競爭力。目前我國體育產業面臨的外部競爭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躋身中國市場的國外企業,二是休閑娛樂市場上的文化企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進入WTO,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會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在與國內企業競爭中,必然要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同時也會將一些資金、技術、成功的經營與管理經驗帶給國內企業。因此,必須按照市場機制組建產業集團、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建立體育產業系統。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不能適應體育市場化的需求,這就要求整治與規范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秩序,提高產品質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盡快使核心產業走出發展滯后的低谷;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體育產業的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深入開發我國的體育資源,充分利用有形與無形資產啟動消費,擴大內需,拉動外圍產業的升級是調整我國體育產業結構,構筑具有較強整體功能產業系統的理性選擇。
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植力度。一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二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收征收制度;三是要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
我國的體育產業如何能夠在當今體育繁盛的情況下突破自身的發展瓶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呢?以下有幾點建議:
(1)擴大體育產業規模,在政府的支持下,爭取舉辦世界級的大型體育賽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疑將為中國體育產業的全面騰飛提供了百年難遇的發展挈機。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于中國體育產業的振興和繁榮,提供了很好的平臺。2008年的奧運經濟與中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是同步的,隨著各地經濟以及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體育產業呈出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展,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高,借奧運之風,逐步加快我國體育產業國際化步伐,全面實施奧運經濟戰略。隨著奧運會逐步走向商業化,它的無限商機必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2)調整體育產業結構,通過體育產業化,用市場經濟的有效機制來配置體育資源,激活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才能實現體育事業的大發展。
(3)通過“民辦官助”,其它各部門的資助合作帶動體育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體育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體制、政策、等方面的制約束縛,使民營體育經濟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只有正確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促進民營體育經濟更進一步的成長和發展。
(4)培養高素質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體育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經營觀禮團隊和一批優秀的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因此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對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加強培育與培養,逐步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懂管理、善經營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5)擴大體育方面的消費水平。體育消費是屬于滿足人們享受和發展需要的消費。進入21世紀中國社會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物質消費品的需求逐漸增長,因此與健康有關的體育消費也在不斷增加。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和對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是無盡的,人們對體育的消費需求也是無限的。因此在體育方面的消費是有巨大的潛力的。
總之,體育產業是新興的并具有發展前途的、主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健身等需求的產業。它必將成為新世紀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體育走企業化道路,建立體育市場經濟體系,對體育和市場經濟都是一個極大的推動與發展,新時期我國的體育事業必然會邁向更健康更完善的發展道路。
[1] 國務院研究室.體育經濟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2] 田雨譜.新世紀我國體育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學刊,2004,5.
[3] 張巖,張尚權,曹締訓.體育經濟學[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4] 薛兆豐.析“體育經濟”[N].21世紀經濟報道,2001,7.
F531
A
1005-5800(2010)03(b)-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