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季彬 張欣
淺析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季彬 張欣
隨著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對環境影響的日益增大,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由此以保護環境為由而制定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形成了,它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限制外國商品進口的一種手段。本文主要分析了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對外貿易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綠色貿易壁壘 影響 措施
近年來,綠色貿易壁壘大肆興起,其實它就是各國尤其是某些發達國家借環境保護之名,通過制定技術限制標準,將一些進口商品拒之門外,達到保護本國商品目的的手段。
綠色貿易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法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建立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稅,實行環境構想制度,以及保證環境進口稅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與傳統的非關稅壁壘相比,綠色貿易壁壘具有表現內容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護對象上的廣泛性、保護方式上的隱蔽性和實施效果上的歧視性等特征。
當一些進口商品進入到某些國家特別是進入到發達國家領土時,要通過嚴格的質量檢驗,如發現有污染環境和影響生態平衡的產品時,要對其征收進口附加稅、嚴重的要限制或堅決禁止進口,甚至要實行貿易性的制裁手段。
環境標志是政府或專門部門給予質量合乎標準、對環境和人類無害的進口商品頒發的一種合格的認證。哪個國家取得了環境標志就意味著該國的產品可以進入到實施環境標志制度的國家境內,可以在實施環境標志制度的國家銷售其出口的產品。可見,環境標志制度是一種維護本國市場秩序,保護本國產品、環境和限制外國產品進入的保護手段,是一種新型的貿易保護措施。
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企業對于環境污染的產業在環境成本提高的情況下,都顯得無能為力。他們負擔不起環境和資源的成本費,因此,就需要政府的支持。通常情況下,政府為了扶持本國企業的發展,會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這也就是所謂的綠色補貼。而發達國家又會以這種政府的補貼行為違背了世貿組織的規定為由,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對其本國的出口。
發達國家有較高的科技水平,在科技方面處于壟斷地位,它們以保護環境為由,通過立法手段,制定了一些嚴格的、強制性的、環保方面的技術標準,這樣就限制了國外商品進口。這些標準的制定都是依據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水準,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非常容易達到,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卻是很難的,這樣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擠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關貿總協定通過的《衛生與動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規定各成員國政府有權采取措施,保護人類與動植物的健康,使人、畜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劑的影響,確保人類健康免遭進口植物攜帶疾病而造成的傷害。因此,為了保護本國消費者與動植物的健康,免受環境污染造成的傷害,各國商檢機構都積極制定了一些衛生檢疫制度,對進口的商品進行檢驗和測定。發達國家借此制定了嚴格苛刻的衛生檢疫標準,對沒有達到標準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一律拒之門外,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1]。
我國的出口貿易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作用舉足輕重。然而,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限制了我國產品的對外出口,由于我國對環境保護認識的較晚,環保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所以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十分嚴重。
由于綠色貿易壁壘實施綠色技術標準、綠色衛生檢疫等制度,嚴重威脅著我國產品的出口,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產品出口的結構、市場的范圍、增長速度及成本等方面都造成負面影響,大大制約了我國紡織品、農產品及食品等產品的出口量,也抑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增長速度。
各國對國外進口的產品并不是直接進行限制市場準入,而是通過一些技術標準等制度對進口產品實施間接控制。在實施綠色壁壘時涵蓋了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監督與檢測,并且要求各個環節都得是無公害且環保,這樣就給出口國造成了很多的麻煩,我國出口的產品也同樣將越來越多地接受各種各樣的檢驗和認定,因此,我國出口產品的各種費用就會大幅度上升,從而增加出口產品的總成本,削弱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和一些對發達國家有著重要影響的發展中國家一起嚴重威脅到發達國家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某些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為名,實施一些單方面的貿易保護措施,限制外國進口商品對本國的影響。由于這些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水平和技術標準要求大體相同,因此,他們通過區域自由化貿易的方式,將區域外的產品排斥在外,由此引發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引發了許多不和諧的貿易關系[2]。
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實施的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出口產品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了減少這些負面影響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沖擊,減少貿易摩擦,我國政府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抵制這些負面影響,使我國出口貿易能健康、快速發展。
我國應認真研究國際環保公約的規定,正確掌握項目投資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學習發達國家成功的環境管理經驗,建立和完善本國的環境法規體系;要堅決禁止對環境污染嚴重且無法治理的項目投資,嚴格控制對環境有一定污染但國內確實急需的項目引進,徹底阻止那些違背我國環境技術和衛生安全標準的外國產品的進入;發現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平衡的企業要采取處罰措施,行為嚴重的要取消企業經營的權利,動用法律手段對其實施制裁。
綠色產業是一個新興且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我國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擴大我國綠色產業建設:增加綠色產品開發的資金投入,發展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綠色產業,提高綠色產品的科技含量,為我國的外貿出口開拓廣闊的綠色市場。為此,對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綠色產業給予扶持,實施優惠政策,鼓勵其加入國際競爭行列。此外,還應重視對全民進行環境保護的普及與教育,以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堅決反對某些部門和企業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做法,全民有責任和義務對其揭發,嚴重者會動用法律的手段欲以制裁。
組織有關的政府部門和科研部門組成強有力的研究隊伍,加強對國外環保認證標準的研究,建立綠色貿易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并及時將收集和整理后的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和企業,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做好防范工作,以減少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
要不斷加強與WTO貿易環境委員會的聯系,充分利用“WTO多邊貿易體系的談判機制、合理對抗機制、報復措施、非歧視原則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特殊照顧的綠色標志”認證制度,盡快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國實際、有利于中國發展的環境貿易標準。同時,我國還應該認真研究貿易伙伴在綠色技術標準認證及衛生檢疫等方面的規定,盡量跨越他們的綠色貿易壁壘,擴大國內產品的出口。[3]
[1] 弓永華,李平則.農產品銷售與營銷[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10.
[2] 賈隨園.淺談綠色貿易壁壘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商場現代化.2007.
[3] 谷波,林妍.淺析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與對策[J].法制與社會.2008.2.
F746
A
1005-5800(2010)08(c)-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