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陳春亞 蔡彭真
我國面臨國際貿易摩擦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陳春亞 蔡彭真
金融危機下,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包括:表現形式多樣、涉案產品增加、涉及金額擴大、涉及領域擴展、摩擦對象擴散到發展中國家、顯性走向隱性等。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過大、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替代國制度”等原因是導致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對此,本文提出我國政府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一系列建議。
對外貿易 貿易摩擦 金融危機
隨著金融危機的發展,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已經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除傳統的保障措施、反補貼、反傾銷外,知識產權調查、技術性貿易壁壘、環保標準、安全標準、社會責任體系等形式已成為我國面臨的主要貿易壁壘,并且還出現了反壟斷、反規避、匯率摩擦等新貿易摩擦形式。
近幾年,我國面對的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多達4000多種,產品類型從最開始的鞋類、化工原料、紡織品、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彩電、鋼鐵、電信等技術密集型產品轉移。
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反傾銷的涉案金額也不斷地增加。1992~2001年,我國遭遇反傾銷的涉案金額高達53億美元,其中2001年和2002年我國遭遇反傾銷的涉案金額分別為11.4億美元和10億美元,到2003年這個數額更是高達18.5億美元。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1979年到現在,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的貿易調查涉及到五礦化工、紡織、輕工、機電、醫療保健、食品土畜等行業。貿易摩擦發生的領域已經從以前的貨物貿易領域擴展到了知識產權領域、投資領域、服務貿易領域。
我國的主要出口國和國際貿易摩擦主戰場是美國、日本、歐盟、澳大利亞、東盟、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最近幾年,不僅發達國家頻頻對我國的出口產品發難,就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案。
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國與國之間國際貿易摩擦的程度與深度。國際貿易摩擦除了政策的直接碰撞外,還同時以隱性的方式存在著。美國為保護鋼鐵業而啟用“307”條款的貿易保護;歐盟以勞工保護借口對我國進行貿易發難,這都說明我國面臨著貿易摩擦并且正在逐漸從顯性摩擦向隱性摩擦演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高漲,對歐美和很多發展中國家我國已經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我國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所占據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大。快速發展形勢給其他國家的相關產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決定了我國遭遇國際貿易摩擦的必然性。
外貿總額是一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然而我國的外貿總額在短時間內就增長到了1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與同期的GDP之比是衡量一國外貿依存度的重要指標,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遠遠高于美國、日本、英國、印度等。居高不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我國的貿易摩擦。
價格競爭優勢是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我國一些外貿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延長工人工作時間,降低工人工資,顯得毫無社會責任。還有的外貿企業不重視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對出口產品沒有長遠打算,導致我國對外貿易一直是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直接加大了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的概率。
一國的外貿政策和其經濟發展狀況聯系密切:經濟發展良好的國家一般會實施自由的貿易政策;經濟發展不好,經濟處于衰退的國家一般會采取保護的貿易政策,進而增加本國與出口國的貿易摩擦。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很多貿易伙伴,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放緩,這是增加我國面臨國際貿易摩擦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經濟全球化推動下,當今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都朝著自由化方向發展。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在一些國家逐漸呈現出加劇的態勢。發達國家保證本國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導致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增多。貿易保護主義形式主要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反傾銷、藍色壁壘等。
“替代國制度”是指在確定來自于非市場經濟體的商品的正常價值時,不使用其出口國商品的實際成本,而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或進口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作為計算正常價值的方法的國際貿易制度。中國在加入WTO的談判中被迫接受了“在入世后的15年內,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條件。這意味著其他國家在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訴訟的時候可以使用“替代國制度”。“替代國制度”增強了其他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的隨意性和武斷性,是我國面對國際貿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我國貿易摩擦措施主要包括反傾銷、技術壁壘、反補貼、社會責任體系,實際上這些措施并沒有違反WTO的貿易規則,都是符合WTO規定的合理貿易保護措施。這就導致我國在處理這些國際貿易摩擦上困難重重。要真正的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就必須積極參與貿易多變和雙邊的談判,積極參與制訂國際貿易規則,維護我國外貿企業的利益。
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政府必須加快制度創新。筆者認為加快制度的調整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轉變政府職能,克服保護意識,為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大展拳腳創造良好的外部競爭環境;其次是政府應該逐步放開國內市場,積極引入國外先進的技術;最后是盡量不使用出口補貼等貿易扶持方式。
目前,我國正缺乏一批熟悉國際貿易相關法律法規的專業人才。中國目前能夠辦理國際貿易案件的律師只有幾百人,這些律師中具有國際貿易實踐經驗的就更少了。所以,政府、企業、教育界應該積極重視這類專業人才的培養。
我國的各個行業協會都應該積極轉變自身職能,將其應對貿易摩擦的作用發揮出來。筆者認為行業協會轉變職能主要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首先是通過行業自律,規范出口秩序,減少業內惡性競爭的局面;其次是嚴格制定技術標準以及產品質量標準,以便出口企業應對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設置的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再次是努力收集相關反傾銷信息,發布預警預報,以便出口企業在事前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由于我國缺乏完整的貿易救濟措施,有關國家就對我國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所以,我國應該進一步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以及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慣例的貿易救濟體系,使國外不敢再挑起貿易爭端。但是,我們在使用貿易救濟措施時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只有在得大于失的時候才能使用。
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外貿發展的主要問題就是出口增長質量低。因此,國家應該增加研發投入,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將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轉移到質量競爭上來,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價格競爭。同時,國家應該引導生產要素向高端產業、優勢地區、產業鏈高端環節集聚,將發展重點放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環保、航天航空、新能源等產業,引導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名牌。
當企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應該主動應訴,敢于申訴,努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企業應該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規范,不要再低價競銷,因為低價促銷不僅會給人留下傾銷的把柄,還會降低自己的利潤空間。此外,企業要改變自己的觀念,重視社會責任問題,在獲取利潤的同時承擔起自己相應的社會責任,不給國外留下挑起國際貿易摩擦的借口。
[1] 張時.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的特點、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商界,2009,(07).
[2] 趙永寧.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及應對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08,(07).
[3] 黃曉鳳.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策略[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06).
[4] 朱愛武,鐘昌標.建立國際貿易摩擦頻發的應對機制[J].浙江金融,2008,(06).
F740
A
1005-5800(2010)08(c)-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