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職業學院旅游商貿系 劉長英
北海老城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研究①
北海職業學院旅游商貿系 劉長英
基于北海老城旅游文脈的梳理,解析北海老城旅游的文化、社區、旅游、經濟等多元復合的發展要素,探討北海老城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的內涵及意義。
北海老城 文化旅游 發展要素 發展模式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旅游者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的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動機之一。去歐洲旅游的旅游者中,65%的游客是進行文化旅游。中國北部灣經濟區龍頭城市——北海,正在深入挖掘老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潛力,并欲將其打造成與有“天下第一灘”之美譽的北海銀灘齊名的旅游品牌。
北海老城是一處濃縮著海上絲路文化、家文化、南珠文化、港口商埠文化于一體的歷史文化遺產。公元前111年北海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南亞、西亞和歐洲各國。道光二十六年(1846),北海已開辟了至澳門的定期帆船運輸線,咸豐六年(1851)又由葡萄牙人開通了澳門至北海的海上航線,同治二年(1863)清政府就開放了宜昌、北海等四個口岸供英國船只裝卸貨物。由此可知,當時北海作為海港商埠已具備了國際商業航線的條件,也具備了相當的城市載體功能,更為重要的是體現了北海自主性對外開放的文化特征和主動走向世界的地方精神。清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北海劃為對外通商口岸,英、法、德、美、意、葡、比和奧匈帝國八國又在北海老城周邊設立領事館、洋行、教堂、醫院等機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北海老城現存民居多為嶺南騎樓融合西洋建筑特色的風貌與格局,是中國嶺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騎樓街區之一。其中,珠海路的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有“百年西洋街”、“近現代建筑年鑒”之稱。1998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市長皮埃爾·布爾克參觀北海老城時,建議北海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珠海路老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來保護。
北海老城的“賣點”不在其他,就在它是一座“活著的老城”。老城人常年開花的庭院、從容優雅的日常起居、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以及有著中西多元文化特點的社區民俗活動等都是老城獨特的魅力之處。就像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當地的特色文化就是民眾的傳統社會生活習俗,各國游客去巴厘島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體驗純真的地方特色文化。
旅游者的旅游追求的往往不是單純的一景一物,而是去真實的文化場景中尋求一種精神上的體驗。許多深圳人不看深圳的“錦繡中華”而不遠千里去北京西藏等地親歷就是這個道理。北海老城本身就是一個社區,社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奠定了老城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礎,也是游客體驗休閑與快樂的場景。
歷史文化旅游的本質是要通過保育和活化歷史文化載體,還原“旅游”場景,釋放出獨具魅力的地域人文精神。外觀上的修復不能代表文化內涵的修復,只有深入發掘無形的精神的旅游資源,拓寬旅游的內容,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立體展示,為有形的物質的載體創造出一種新的附加值,讓海內外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北海老城,感受到老城昔日的風采及老城所代表的北海人的開放精神和魅力,才是北海老城文化旅游打造的核心內容。
旅游業是以經濟為基礎,以文化為主導的產業,其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動力源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北海老城惟有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帶動旅游業的發展,積累文化資本,打造旅游品牌,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才能實現對老城文化資源的最有效保護。就像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通過興辦旅游經濟實體,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了以旅游經濟促文化資源保護的良性循環。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為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保護工作的進行并不一定必須由地方政府來執行,而應將申請、推動與落實保護的權力逐漸轉交給其他民間或非政府的單位經營,以使文化遺產更為廣泛地為一般民眾所共同認知與參與。如桂林的靖江王城,通過非政府力量的開發,既實現了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又打造了桂林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旅游景區,豐富了桂林山水文化旅游的內涵,提升了桂林的文化底蘊與城市品位。由此看來,進一步理順和明確文化、文物、旅游等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責,用市場化手段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鼓勵和吸引各類投資主體來發展旅游業,拓寬旅游開發的投融資渠道。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發展模式可分成三種:一是以政府主導的項目公司為主體進行開發,如浙江烏鎮。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由政府將壟斷的經營權拍賣給企業經營,如湖南鳳凰古城、山東曲阜三孔等。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云南麗江大研古城。對于北海老城這樣的文化旅游景區,鑒于外部市場機制發育不完善的情況,在發展初期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國有公司為主體分段分期進行開發,贏利性的投資等交由企業進行公司化運作。作為市場主體,政府主導的文化旅游開發公司,一方面可以利用資金、管理優勢,圍繞文化旅游開發一系列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另一方面引導社區居民多渠道參與景區的旅游發展。在初具規模后,則又應適時地向政府干預機制與市場機制優化整合發展的模式轉變,逐步引入市場要素來進行間接調控、鼓勵居民成立相關民間團體、協會等組織以取代部分政府職能,才能保證文化旅游的發展真正有利于當地居民利益和經營者利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政府則應把重點放在老城發展戰略規劃上來,通過完善開發與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來適度參與調控,鼓勵和規范企業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的行為。
北海老城設立政府主導的國有公司即北海老城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來進行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工作。自2006年公司成立至今,經營業績與預期尚有較大距離,一些經營政策也因社區居民的反對而無法推行,如物業管理、景區禁車等。針對文化旅游開發運作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北海老城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考慮經營模式的調整和創新。在目前的發展階段,可以確定“公司(政府)+社團+居民”的社會參與式經營管理模式。社會參與是在經營模式上設置的一種防止不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機制。為了制止利益驅動造成旅游資源的不可持續開發,有必要改變決策和管理機構的同質利益者構成的局面。在這一多元參與共同開發的模式中,社區提供自然、人文和社會旅游資源,公司(政府)通過招商引資以資金形式投入開發,社會團體組織依政策法規進行監督保護。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在市場力不足的情況下,政府當然要進行“補位”,參加非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市場。在政府主導發展的同時,要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并逐漸退出營利領域,引進外資或者民間資本,以市場需求特征為導向開發旅游產品,做好營銷宣傳和市場推廣工作。同時,加強對市場環境的引導和規范,協助社區居民和經營者成立行業協會或民間團體,保護成員利益,約束自身行為。
“公司(政府)+社團+居民”的經營模式,注重整合不同利益群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開發共同受益。既便于旅游產品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又能調控新經濟條件下必然存在的一定的無序性,還能充分調動居民騎樓建筑修復的積極性,同時利用第三方組織的監督作用,能持續有效地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這一模式平衡了旅游業、文化生態環境與地方社區的需要,重視游客、居民的共同目標,關注旅游主體多方之間的協作,實現游客、社區與生態環境的共贏。
1999年國際古跡遺址學會(ICOMOS)特別以文化旅游為討論主題,通過了《國際文化旅游憲章》,認為國際旅游業的持續成長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文化遺產欣賞的需求,應將其視為正面積極的力量,各遺產地經營者應針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評估,并確認合理的旅游容量與管理模式,尋求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平衡點。為構建起一種適合北海老城文化旅游發展的模式,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選擇“公司(政府)+社團+居民”的經營模式,以順應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的發展趨勢。
[1] 范翔宇.“北海”的成名定位及歷史文化內涵[N].北海日報,2009-08-16.[2] 蒙吉軍.北京市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3).
[3] 黃亮.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06,(5).
[4] 黃大成.試論珠海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4,(4).
[5] 戴斌.中國與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比較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1).
F592
A
1005-5800(2010)08(c)-132-02
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0911LX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