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學院 王蜀見
發展庫區生態旅游,促進移民經濟融合①
重慶三峽學院 王蜀見
生態旅游是三峽庫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庫區生態旅游,既可以使庫區的旅游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增進庫區的經濟實力,也可以促進移民經濟上的社會融合,加快移民社會融合的步伐。
三峽庫區 生態旅游 經濟融合
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業,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游活動和教育活動。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即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相和諧。生態旅游的全過程,必須使旅游者受到生態教育,把環境教育、科學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核心內容,真正使生態旅游成為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學校。
三峽工程移民的社會融合,是指移民在居住、就業、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融入到當地社會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進展程度可以用新移民與原居民的同質化水平來衡量。融入與社會角色轉換是三峽工程移民社會融合的基礎。移民的社會融合可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的社會融合,其中經濟融合是基礎。經濟上的融合,是指移民在經濟方面達到甚至超過搬遷前的經濟水平,并且與當地居民的經濟基本同步,能夠融入到當地的經濟體中去,能夠實現其自身經濟個體身份的轉換,主要體現在移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上。
重慶直轄后,特別是三峽工程的建設,使重慶市及其所轄三峽庫區成為了世人關注的焦點,三峽旅游驟然升溫,使重慶旅游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憑借三峽黃金旅游線路的品牌和知名度,重慶市2007年發起了生態旅游年,三峽庫區兩岸和交通沿線地區掀起了以生態旅游為主題的高潮,庫區生態旅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生態旅游雖然起源較早,但對于深處祖國內陸的重慶來說這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通過對庫區近年來生態旅游發展的調研,筆者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許多地方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部分景區建設存在過度開發和對景區的破壞性開發等問題。此外,由于受三峽工程長期論證的影響,加之沿岸經濟的落后,各地為了本地經濟的發展,許多政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導致了旅游資源開發的不合理。
整個區域自然生態型、巖溶地貌型、探索漂流型及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分布廣泛,同質性高,在資源開發中存在簡單復制已經存在的產品原形現象,產品策劃、組合及旅游營銷缺乏統一的戰略,區域內部無序競爭現象嚴重。
旅游服務設施的供需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中檔旅游服務設施供給嚴重不足,在旅游旺季時尤為突出,而低檔旅游服務設施則相對過剩,整個庫區的社會旅館床位利用率平均只在40%左右。一些旅游最不發達地區的社會旅館與需求明顯脫節,床位利用率僅為20%。對于庫區旅游業較發達的區縣,則表現為明顯的中高檔服務設施供給不足[1]。
一方面是旅游企業真正懂經營、會管理、能管理和敢管理,且可運作大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另一方面是真正能吸引旅游者聽講解,且能將所介紹的旅游吸引物的科學、藝術、美學和歷史發展高度給旅游者講清、講透的高級導游人才嚴重缺乏。
受庫區移民自身素質、庫區經濟環境等的影響,三峽庫區移民經濟上的社會融合速度較慢,質量不高,表現如下:
第一,受三峽工程的影響,三峽庫區老的產業調整了,新的支柱產業還沒有興起來。第二,產業發展落后,缺乏效益好、競爭力強的規模企業,傳統的中小型國有企業在搬遷過程中因關停并轉大部分消失了。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傳統商業區淹沒后,移民新區和搬遷的新城未能形成新的商業區,商貿流通遲緩,經營不景氣,大量商業門面空置。第四,就業形勢嚴峻。由于嚴重的產業空虛,原有在業人員因企業關閉破產成為失業人員,“農轉非”移民轉化為城市人口后無業可就。部分移民生活環境的改善不是靠生產,而是靠移民款、安置費,存在坐吃山空的危險。
三峽失地移民遷入城鎮后,實現了由小農式的鄉村社區向現代城鎮和村鎮社區的轉變,生活方式也相應地改變了。從現實來看,這種轉變是不平衡的,出現了“收入農村型、消費城市化”的現象。移民以前在農村可以挑水吃、可以撿柴燒,現在生活方式城市化了,吃水、燒煤、用電都要花錢,部分“農轉非”移民僅僅依靠現有的收入難以維持生計。
第一,土地數量較少。三峽庫區本來就人多地少、交通閉塞、生態環境脆弱。重慶庫區在三峽成庫后,將淹沒良田33萬畝,遷建占地4.5萬畝,耕地凈減少37.5萬畝。據調查,萬州移民安置區1995年人均耕地0.83畝,安置移民后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6畝,有些鄉鎮人均耕地僅0.4畝[2]。第二,耕地質量下降。蓄水前農村移民原有的土地都是長江河谷地帶的良田沃土,產出率高。而后靠安置的土地坡度大、水土保持難、生產能力下降。據有關部門測算,同面積的后靠移民安置耕地每年要減少4到6成的糧食產量[3]。如大周鎮后靠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3畝,且坡地較多,需退耕還林,許多后靠移民生活難以為繼。
針對上述庫區生態旅游發展和庫區移民經濟融合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可以整合現有的生態旅游資源和庫區移民這一龐大的人力資源群體,形成二者的合力,共同發展,促進生態旅游和移民經濟融合的同步運行。通過實地調研,整理出庫區現有旅游資源的整體情況,并請相關專家學者考核論證,合理配置資源,力求庫區的生態旅游產業合理規劃、精心布置,避免開發不足、過度開發、破壞性開發、無序開發和低水平重復開發等現象,使庫區的生態旅游產業的布局能夠收到最大的效益。在這個整合的過程中,要統一規劃各種不同檔次的服務設施,避免“局部杠”,力求床位利用率常年處在較高位置。
當地政府應鼓勵有條件的移民積極創辦生態旅游企業,既可以助推重慶庫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移民自身的經濟融合,取得雙贏的效果。在鼓勵移民創辦生態旅游企業的過程中,政府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其一,給予移民政策上的支持。對于創辦生態旅游產業的移民,政府應廣開綠燈,審批條件、創業環境和稅收等方面都要給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其二,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庫區移民在移民搬遷過程中大都收到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移民創辦生態旅游企業的過程中,各銀行應在貸款、利率、還款期限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支持。其三,人力上的支持。就是給創辦生態旅游企業的移民提供品德高尚、專業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指導和幫助他們創業。
如上所述,庫區嚴峻的經濟環境,產業空心化、土地資源匱乏等,嚴重影響了移民經濟上的社會融合,積極引導移民參與庫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既有利于庫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提高了移民自身的收入,為他們早日與社會融合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是移民社會融合的必由之路之一。對移民的培訓,主要是指對移民進行生態旅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能夠自食其力。首先是對有意創辦生態旅游企業的移民進行培訓,包括企業經營和管理知識、生態旅游知識等的培訓。其次是導游的培訓,培訓出一批又一批講解藝術高超,又了解當地文化和民俗的專業導游。再次是免費培訓那些目前沒有就業的移民,源源不斷地為生態旅游企業輸送各種合格人才,包括餐飲服務、衛生、住宿等各方面人員。
[1] 萬麗娟,彭小兵,賴景生.三峽庫區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的理論與對策研究[J].產業觀察,2007.
[2] 段躍芳,戴尚安.三峽工程農村移民安置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水利經濟,2002,(3).
[3] 林建,雷亨順.對三峽農村移民安置的幾點思考[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1,(1).
[4] 田強,黃宗華.三峽地區的生態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對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5] 張述林,毛長義,羅光華.三峽庫區生態旅游發展戰略初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2).
F592
A
1005-5800(2010)08(c)-142-02
重慶三峽學院人才引進項目:三峽工程移民的社會融合問題研究(2007-SXX YRC-057)。
王蜀見,男,重慶三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輔導員、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