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倫
語文單元教學模式對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定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單元教學正在離我們遠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單元教學的關鍵在于教材的編寫,同時也需要教師對教材的靈活處理①。然而,教材編寫離一線語文教師距離頗遠,所以,本文把目光投向教材文本資源的多重開發。
單元主要由具體的文本構成,在通過具體文本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困惑。
語文課需要拓展延伸,這由“語文”的特性決定;教學時,教讀與適當拓展延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小小的單元教學的過程。但這種拓展延伸必須是“語文”的拓展延伸,必須要把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放在第一位。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對文本所負載的內容作過度拓展延伸,與政治教師或思想品德教師“搶飯碗”。教授《背影》該如何拓展延伸?如全盤沉浸于父愛,就是走火入魔;應主要由課堂教學“文”的目標確定。如果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學習本文通過形象特征表現人物”上,就應該找一篇同樣通過形象特征表現人物的文本(也可選擇相反的文本從反面進行比較,下同)組元以進行拓展延伸;如果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學習本文倒敘的結構”上,就應該找一篇同樣結構的文本組元以進行拓展延伸。如此等等。但是,如果課課跨出教科書,很可能受條件的限制。那么,是否可以就地取材,發掘本冊教科書文本的潛在價值?
我們崇尚“一課一得”,一個課時解決一對教學目標,這一對,指的是“文”“道”各一個教學目標。就“文”而言,有時候需要單課時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任務,如該篇課文涉及的知識能力點較多,應該顧及一點而忽略其余,因為就一般的學習者而言,一個課時能掌握一個“點”已經是巨大的收獲了。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被“忽略”的內容在此處不是重點,但在別的地方難道就不一定是重點嗎?這些內容難道就這樣拋棄嗎?
且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教材文本資源的多元價值。
“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對其他文本,當然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
文章本身就是內容和形式的結合體,就語文教學而言,我們必須從“文”“道”兩個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所謂的“道”,就是文本的中心意思,可理解為敘事、抒情類文本的中心思想、議論類文本作者的觀點和說明類文本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分析把握它們,就是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謂的“文”,就是語言形式,即文本的寫作特點;分析把握它們,就是在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尤其是讀的能力。有人認為語文課總是分析中心意思和寫作特點令人生厭,豈非咄咄怪事!
就“道”而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如魯迅的《藥》,既可以解讀為表現人民群眾的愚昧,也可以解讀為表現辛亥革命的不徹底。這就是說,如果按主題組元,《藥》既可放入批判人民群眾愚昧的單元,也可放進批判辛亥革命不徹底的單元,甚至可放入革命者堅持真理,不怕犧牲的單元。
就“文”而言,更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如朱自清的《春》,結構上與眾不同的有:抓住特點寫景、通過不同圖景表現景物、通過感官轉換表現景物等等;從語言表達上看:比喻、擬人、排比以及動詞的運用等頗為傳神。也就是說,如果按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角度組元,《春》可以安排在上述的任何一個單元。
那么,能否將同一個文本分別編進不同的單元呢?必須肯定的回答是,組元時完全可以對教材文本作多次運用,關鍵在于執教者的具體處理。當然,這個文本在某一個單元作為重點教讀篇目處理,在其他單元就應該作為自讀篇目處理。這樣,不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拓展延伸時文本缺乏的困惑嗎?不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被“忽略”的內容的利用問題嗎?
編寫教材者(尤其是有決定權者)不在或鮮在第一線授課是不爭的事實;據說,他們編選時更多考慮的不是“怎么教”,而是這套教材該怎樣通過審核!當今,主題組元的教材幾乎壟斷了語文教學,“21世紀新課程實驗語文教材‘主題單元’的設計思路,將上世紀流行的語文教科書組織單元的‘知識、能力結構’變為以社會生活內容為核心的‘主題結構’,只要是同一主題范圍的,不論文言文、白話文,不論散文、詩歌,也不論記敘文、議論文,都可以編在同一單元,這種傷筋動骨的結構改變,給教學思想和實踐帶來了混亂?!雹谑聦嵳绱耍斀駥W生語文水平的明顯下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然而,一線的教師還得教,還得為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殫精竭慮。我們不可能自由選擇教材,但我們可以自主地處理教材,以真正意義上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
學期伊始,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入選本學期教材的文本的潛在資源,自己設計一個“山寨版”的知識能力體系,編成真正意義上的單元,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單元教學。
蘇教版初一(上)共編為六個單元,依次為“親近文學”“金色年華”“民俗風情”“多彩四季”“關注科學”和“奇思妙想”,另外還有一些供誦讀欣賞的詩詞、文筆精華和推薦的名著片段。如此組元,從培養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角度而言,無規律可循;即使就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而言,剛進中學的第一單元就是“親近文學”,單元“導讀”中提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語言將使你著迷,令你陶醉……”,這些已經涉及到了美學的范疇,是否門檻太高,不利于學生接受呢?③但是,如果能充分挖掘各單元內各篇課文的多重資源,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組織單元教學。根據教材所選的文本,我們可設計一個“山寨版”的體系,按如下結構順序組織單元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第一單元:展開合理的聯想與想象:《皇帝的新裝》《七顆鉆石》《天上的街市》《蔚藍的王國》《繁星》《幼時記趣》《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以及泰戈爾詩
第二單元:按時間順序敘事:《十三歲的際遇》《本命年的回想》《皇帝的新裝》《端午日》《狼》《繁星》
第三單元:通過典型事例(或場面)敘事:《社戲》《端午日》《往事依依》《本命年的回想》《斜塔上的實驗》
第四單元:人物描寫符合人物性格:《安恩和奶?!贰锻乱酪馈贰秱ト思毎贰丁磯粝P談〉二則》《皇帝的新裝》《端午日》《社戲》
第五單元:抓住特點寫景:《春》《夏》《濟南的冬天》《社戲》《三峽》《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第六單元:寫景要講究順序:《濟南的冬天》《三峽》《社戲》《往事依依》以及“文筆精華”各片段
第七單元:詩歌須講究韻律節奏:《天上的街市》《冰心詩四首》以及“誦讀欣賞”各詩
第八單元:用語要精確:.《蔚藍的王國》《宇宙里有些什么》《春》《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冰心詩四首》
第九單元:運用各種辭格:《為你打開一扇門》《繁星》《春》《夏》《濟南的冬天》以及“文筆精華”各片段
第十單元:理解文言一詞多義:《古代寓言二則》《〈夢溪筆談〉二則》《三峽》《狼》
各單元頭上兩篇為教讀篇目,供“舉一”之用;后面的各篇為自讀篇目(包括一些篇目的多次利用),供“反三”之用,即拓展延伸之用。如此,每個單元都可以通過“舉一反三”的策略,重點解決某一個關于語言表達的問題。
不可否認,當今也有一些教材的編排較為得體。如蘇教版高中選修《新聞閱讀與寫作》,全書主體部分按文體分為消息、通訊、報告文學、新聞評論四個單元,各單元教學目標清晰,收錄文章都頗具典型性。就拿新聞評論單元來說,所收的四個文本為《氣候變暖與諾亞方舟》《大醫精誠》《少年應知愁滋味》《公民道德的滑坡》,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新聞評論的政論性、時效性、現實針對性和其他特性。教學時可如下作四課時(實際上是四個層次)安排: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為認識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和現實針對性,深刻領悟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首先重點閱讀《氣候變暖與諾亞方舟》,體會其時間性和針對性的特點;接著要求學生拓展閱讀《大醫精誠》《少年應知愁滋味》和《公民道德的滑坡》,鞏固對新聞評論時效性和針對性的了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為認識新聞評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尋找素材進行評析,深刻領悟我國醫護人員的獻身精神。首先研讀《大醫精誠》,分析作者舉了姜素椿、葉欣兩個例子進行論證:一個醫生一個護士;一男性一女性;一個九死一生,一個為人民犧牲了生命。代表了醫務工作者在“非典”橫行期間的獻身精神,體現了作者鮮明的褒揚態度。接著,拓展閱讀《公民道德的滑坡》,使學生明確新聞評論還可以針砭時弊。最后再拓展閱讀 《氣候變暖與諾亞方舟》和 《少年應知愁滋味》,鞏固認識新聞評論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評析的特點。
第三課時,教學目標為認識新聞評論政論性的特點,深刻領悟年輕人了解民生疾苦的重要意義。首先重點研讀《少年應知愁滋味》,分析敘述性文字以外的議論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接著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本單元《氣候變暖與諾亞方舟》《大醫精誠》和《公民道德的滑坡》三篇課文,鞏固體會新聞評論政論性的特點。
第四課時,教學目標為初步了解新聞評論中的遞進式因果論證法,深刻領悟道德回歸的重要意義。首先重點分析《公民道德的滑坡》的論證層次:第一層次論證了第一分論點——西點軍校作弊事件僅僅是美國社會問題(傳統的誠實和正直遭到扭曲)的冰山一角;第二層次論證了第二分論點——美國政府內部各種腐化問題很嚴重;第三層次論證了第三分論點——問題的根源是公眾道德和精神的嚴重滑坡。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一、第二層次為遞進關系,同為現象;而第三層次是對本質的分析,在第一、第二層次論證的基礎上又遞進了一層。接著,拓展延伸閱讀《少年應知愁滋味》,重點閱讀第②③④⑤⑥自然段:②③為第一層次,論證了“年輕人對農村了解太少”的第一分論點;④為第二層次,論證了“中國農村需要關注”的第二分論點;⑤⑥為第三層次,重在說理,論證了“青少年要懂得愁滋味”的第三分論點。第一、第二兩個分論點相互并列互為補充,從理論上講可以互換位置,并且共同成為第三分論點(也就是中心論點)“少年應識愁滋味”的“因”;也就是說,相對于第一第二兩個并列的分論點而言,第三分論點遞進了一層。
如此設計單元教學,四篇課文各作為重點文本閱讀一次;《氣》被拓展閱讀兩次,《大》被拓展閱讀兩次,《少》被拓展閱讀三次,《公》被拓展閱讀三次。在“一課一得”的前提下,單元中四個文本的多重資源得到了極大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剩余價值”發揮極佳。換一個角度說,這四個課時的設計,不就是四個小小單元的設計嗎?
充分挖掘文本的潛在資源,從內部挖潛組織單元進行教學活動只是“初級階段”的“舉一反三”,要真正意義上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還得將視角拓展到課本之外,尤其是生活之中,展開由內到外的更高層次的“舉一反三”。
注釋:
①王家倫,趙黎麗:《呼喚單元教學的涅槃》,《中學語文》,2009年第11期。
②施平:《主題組元潛藏的危機》,《語文建設》,2009年第7-8期。
③趙黎麗:《初中語文教材編排體系芻議——以“蘇教版”為例》,蘇州大學2009屆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