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華
(吉林省公主嶺市實驗小學)
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是時代的需要
◆李鳳華
(吉林省公主嶺市實驗小學)
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迫在眉睫,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從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是依法治教的需要;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是履行職責的需要;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需要三方面,對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問題進行了探討。
校長 法制觀念 時代需要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法人代表,校長又是學校全體師生的法律代言人,要依法保護學校師生合法權益。1985年 3月 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全面實施,標志著教育工作進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時期。而后幾年,我國相繼出臺了《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系統提出了教育法制建設的目標任務,明確要求“加快法制建設,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強調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庇纱丝梢?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呼喚校長增強法制觀念,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責任義務。
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國家關于教育的法律法規來實施、管理和發展教育,它是學校老師與學生以及其他的社會組織、公民等各種教育主體所參與的一種法制活動。依法治教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國戰略方針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到了重要日程,并提出了要“依法治國”、“行業依法而治”等,國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要依法而治。
實施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關系到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黨的十六大進一步強調,教育應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于關鍵時刻,最重要的是看教育的優先發展,既要靠政策、靠“人治”,更要依法律、靠法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是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的縱向型的行政管理關系,逐步轉到以平等主體之間發展的橫向型的教育關系和以一定范圍的縱向關系并存的教育法律關系的新格局。繼政府管學校、校長管教師、教師管理學生的縱向關系之后,又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等平等關系主體。學生的貸學金、獎學金是合同關系,老師的聘任制也是合同關系。教育法律關系性質和格局決定了依法治教的必然趨勢。因此,只有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才能推進依法治教的進程,才能完成依法行政的使命。
貫徹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國家對學校校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校長職責的首要任務。國家教委制定的《全國中小學校校長任職條件和崗位要求》,把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及法規規定為中小學校長的“首要職責”,同時,規定了中小學校長應具備教育法制的基礎知識,要掌握現行教育法律、法規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具有運用教育法律、法規管理學校的能力。由此可見,校長的法律意識是教育適應、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律進程新形勢的需要,是實現教育管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校長要履行職責,要對學校進行人、財、物的管理,首先是對人的管理。教師是教育法的主體,校長在管理過程中必須以《教育法》、《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依據,制定出切合本校實際的規章制度,對教師的政治思想、業務水平、工作態度、工作成績進行考核;學生也是教育法的主體,他們在學校就讀,要依據《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履行義務時享受應有的權力。學校財務管理,必面依法進行。在處理學校有關事故時,如與學校設施設備有關的、與教職工有關的、與學生有關的事故時,量其情節及后果責任,必須依法辦事。校長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履行校長職責的根本所在。
學校施教的目標是學生,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為培養學生成才服務的。學校的宗旨和任務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執行國家教育教學標準,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維護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這就更突出了學生在教育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地位。校長是學校的管理者,其中包括對學生的各項管理,如德育管理、教學管理、學籍管理、活動管理等,校長必須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去管理學校。
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接班人最基本的條件應是遵紀守法。因此,法制教育應滲透在學校教學各個學科以及組織的各項活動之中,法制觀念應蘊含在學校管理工作、教學工作、服務工作的各個方面。試想,沒有法律意識的校長如何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育人?如何能營造出學校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民主氛圍呢?如何能培養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呢?
增強校長的法制觀念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時代的呼喚,是依法治教的需要,是履行校長職責的根本,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保障。
[1]鞠文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問題與對策.2005.